标签 - 产品

产品    2019-10-29 09:45:15    10    0    0

常常听到说产品经理要有产品思维,那么,什么是产品思维?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产品思维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好像从移动互联网时期开始,「产品思维」这个词就逐渐开始在互联网圈内成为热词。拿我自己来说,真正开始系统地学习产品思维,是从2018年2月订阅梁宁《产品思维30讲》开始的。

坦白说,用两个字形容我学完的感受,就是“玄乎”。你要问我,学会了什么,记住了什么?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但是,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习惯在慢慢变化:经常在不经意间问自己:我今天这项工作任务的意义在哪?谁会是我的用户,我能解决他们什么问题?我如何才能把想法变成现实?我还能做些什么?我的价值在哪?

最近当我回顾这段过程时,发现产品思维是像是一种思考和做事的方法论,其中让我受益最大的是对用户、需求、价值的分析与思考。

下面就和你分享我对这三个方面的一些理解。

一、理解用户

1. 用户场景

1932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维尔提出了一套传播模式,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5W+1H」模式

笔者认为这套「5W+1H」,是一种比较可行、好用的分析和理解用户场景的思考方式,它能引导我们站在用户的视角,思考使用场景。

5W是指:why(为什么) What(是什么) Where(在哪) Who(谁) When(什么时候)1H是指:How(如何)

2. 用户心智

在设计第一代iMac的时候,当时负责工业设计的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给iMac的外壳设计了一个电脑上很少出现的内嵌的提手。

他当时的想法是这样的:

那个年代大家对科技都不太感冒,甚至有点恐惧。当你害怕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摸它。比如我就看到我妈妈是不敢碰电脑的。所以我就想,如果它上面有个提手,就能让人联想到熟悉的物品,意识到这是很亲近的,是在那里可以被触摸的、被拿起的。——乔纳森·艾弗(Jonathan Ive)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去年,我给家里换上了智能门锁,这是让我用起来感觉很自然的一种交互体验。

在我们过去的经历和认知里,习惯的开门方式是用门把手,所以最近几年很火的智能门锁的ID设计几乎都有一个把手,并且将指纹识别模块放在你握住把手后的拇指位置,让你指纹识别+开门,一气呵成。 

这种流畅的开门体验远比很久以前的指纹门锁(指纹识别模块与把手分离)让人愉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述的两个案例,都是在传达:

产品    2019-04-16 20:40:10    23    0    0

PPT在有些人看来,就只是一个幻灯片放映工具。然而大牛往往可以利用PPT传输深刻的观念,强化产品的亮点。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笔者是如何分析的:

一、X型PPT和Y型PPT

在我们工作中,有这样一种人,我们叫他X型PPT专家。他们醉心于研究字体、配色、排版和各种设计技巧,他们可以在PPT中熟练的完成抠图、布尔运算等各种高级操作,甚至包括炫目的3D建模。

而另外一种人,他们对PPT的设计技巧不太擅长,他们的PPT简陋到令人发指;但他们熟悉心理学、营销学,深谙沟通艺术,影响力却空前成功,我们叫他Y型PPT专家。

就有这么一个人,他的PPT只有2个元素:一张白纸和一个圆圈。

但他却影响了全世界数千万人,出了5本书,身价上亿元人民币,并成为联合国、美国海军陆战队、白宫首席智囊—兰德公司的高级顾问。

不幸的是,市面上大量充斥着X型PPT专家,他们到处开课、售卖模板,而鲜有人讲述Y型PPT的创作方法,今天我们来谈谈这个:

二、Y型PPT有什么特征

我首先来问一个问题,PPT到底是什么?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PPT是一场产品DEMO吗?对于一个创业者,PPT是一份商业可行性分析吗?对于一个项目Leader,PPT是一份工作汇报吗?显然不是!

对于产品经理,需要通过PPT戳中你的客户,让他们享受啊哈时刻!对于创业者,需要通过PPT打动投资人,拿到真金白银!对于项目Leader,需要通过PPT放大BOSS信心,演绎工作价值!So, PPT的本质是通过视觉和对话艺术改变受众的思维、行为,最终转化为影响力和说服力。

PPT既然是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工具,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份PPT,具有以下特征:

公开的数据证明其全球影响力确实独一无二说服力强大到人们愿意付费观阅自身有演绎能力,无需人讲演如果有这么一份PPT,我们就可以剖析其结构、手法,为我们的PPT创作和表达指明方向。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视觉对话艺术——电影。

更为幸运的是,借助于全球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我们找到了多年来一直稳居排行榜首位,获得200万人9.3高分评价的神片《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会什么多年来牢牢占据IMDB榜单首位?

因为它牢牢把握了视觉对话艺术的核心要素——冲突。通过冲突制造问题,通过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中的冲突,不同的解决方案引发了故事结构的冲突,通过冲突将故事推向高潮。

我们从《肖申克的救赎》故事主线来看下,它是如

产品 从零开始    2019-03-08 17:36:47    14    0    0

文章转载自:https://blog.csdn.net/abv123456789/article/details/81029645
文章最初发表于http://sunface.io

前言
技术男擅于想象也擅于幻想,类如在全球最大同性交友平台上,打造你的最强兵器,出尽风头,博得更多的同性友谊。那么问题来了,那么大的用户群体,你怎么才能脱颖而出,笔者自己也思考了很久,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方案。

七种兵器

剑之灵动,刀之雄厚,七种兵器如果选择就够侠者喝一壶了。同时用千年寒铁和普通铁矿打造出的兵器肯定是云泥之别的,但是千年寒铁肯定是极其稀有的。

各种XXX攻略
君不见最近Github上Star上涨很快的大部分都是XXX攻略,例如架构师知识图谱,面试知识图谱等等,简直是开挂般的存在,但是本文的标题是‘技术开源产品’,因此攻略显然不是产品,这里就排除在外了。

什么是具有可行性的产品
拥有特定的目标和用户群体,能产生出相对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可以认为是一款具有可行性的产品了,这里有三个对象:产品目标、用户群体、产品创新,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该怎么选材

用户群体
因为咱们已经是技术开源产品了,用户群体无非就是开发或者测试,但是考虑到github上绝大部分都是开发,因此排除测试用户,至于开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前端、后端、运维,产品对应的用户群体越大,自然收获的star会更多。

众所周知,前端的开发群体是最多的,因为作为开发或多或少都要会一些前端。在前端领域,javascript的开源产品,获取star的速度明显是鹤立鸡群,藐视一切英雄好汉的,因此如果你具有较好的js和nodejs水准,就可以倾向于打造面向js用户群体的产品了。

再来谈谈后端,后端又分为面向特定领域:云计算、区块链等和面向特定语言:python、go、java、rust等,那该怎么选择呢?

首先是,一定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何况咱们这些高智商人群,因此特定领域的风口目前来看就是k8s+docker生态,区块链生态,机器学习生态等,至于特定语言,go和rust是有很大优势的,因为这两门语言目前在开源社区非常受欢迎,附带着相关的库也会变得容易获得青睐。

总结:尽量选择处于技术风口的技术领域和编程语言,让你的目标群体放得更大

产品目标
产品的目标首先来说就是产品的类型

  • 一站式平台
  • 工具类服务
  • 编程框架库

其次就是产品难易度,这个也很重要,你要充分预估你的时间能完成的项目

运营 产品    2019-03-08 17:22:33    32    0    0

很多人会遇到运营冷启动用户但收效甚微,其中核心的关键点是:没有搭建起用户运营板块中,关于冷启动的知识框架。今天结合4个案例,来为大家深度解析下,关于冷启动中最常见的玩法:集中运营。

 

最近有不少刚刚入行的同学向我反馈类似的问题:新产品刚刚上线,社区急需冷启动,可是好不容易找了100个用户加了QQ群,运营了半个月,还是一盘散沙,现在成天被老板怼,应该这么办呀?

产品冷启动无从下手,是很多运营工作上的难点。大部分人是摸着石头过河过,最终被湍急的流水淹没在远处,一无所获。

其中核心的关键点是:没有搭建起用户运营板块中,关于冷启动的知识框架。

今天结合4个案例,来为大家深度解析下,关于冷启动中最常见的玩法:集中运营。

什么是集中运营?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集中运营?

集中运营是一种运营手段,是为了构建1个有规则有目标的组织,组织内的成员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方向感,并且组织成员可以赋能于产品,提升产品指标。

这种运营手段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定:适合产品冷启动的初始阶段,采用PGC模式。

且符合以下条件:

  • 针对冷启动的用户规模量级一般在200人以内,个体用户信息的资料一定是相对完善的。比如:用户联系方式,年龄,性别,个人喜好,产品诉求等等,只有掌握冷启动阶段核心用户全貌画像,才能为产品定调和驱使用户产出提供基础。
  • 有着非常标准的运营规范,包括:用户准入标准,淘汰标准,用户权利和职责等等。量少出精品,正常的人员流动和认同感营造,是盘活组织不可或缺的手段,避免最终产生一潭死水。初期的运营的对象人群往往也是定位在专业或者高质量产出的用户身上。
  • 并且组织内成员有着独特的身份标识,这是组织认同的前提。独特的称号,定位,产品内映射的展示方式,这种通过认同建立起来的壁垒,是后期用户运营非常的价值点所在。

集中运营的4步流程解析及案例

Part1:建立组织

这是集中运营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一些最基本的要素,为后续的组织运转打下基础。

首先,集中运营的群体,无论是在QQ群/微信群或者其他场所,一定是要围绕某个兴趣或者某种属性聚集起来的群体。越细分,越能帮助用户认知,这是最核心的差异点。

它的具体表现在:组织名称、solgan、主页详情、访问入口、规章制度、用户列表等地方。

用3个简单的案例来对比一下,下面各种产品的几个组织名称,那种能帮助你快速对组织产生认知。

  • 产品1:电影社区— 观影吐槽vs电影爱好者群。
  • 产品2:手机游戏—提
产品    2019-03-08 11:27:12    23    0    0

作者:ArthurL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20033/answer/15196819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书明了地分为四部分:人员、流程、产品、概要。先祭出看完这本书后,用脑图简单画的框架:
v2-69e7b65721f00613d63e40029c0278ca_r.jpg
v2-0aef813e51fa22140e8d89a03fbf6d14_r.jpg
v2-de27c77c3b3665768f4a97ac3bc2c8df_r.jpg
v2-e969f9856fe955bdb56115249d652a8d_r.jpg

 

“产品经理”1927年诞生于美国宝洁。国内则是互联网兴起后,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首次出现产品经理岗,2010年始逐渐被熟知。而2008年出版的《启示录》正是在这个阶段(2011年)在国内被翻译出版。

从2015年8月的这篇文章《你知道腾讯互联网团队是如何组成的吗?》来看,腾讯的产品团队架构依然是和Marty Cagan在第一部分《人员》中描述的几无二致。可见这本书的生命力之强,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亦适用于国内。百科全书式框架从第二部分的《流程》,可以找到一个产品从需求、策划、开发、到校验间发生的具体步骤;从第三部分的《产品》,可以找到打造用户喜爱的产品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及背后的逻辑;甚至还可以找到诸如“十个问题”、“十大要点”、“十个秘诀”等简洁的checklist。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对基本流程形成整体概念、理解每一步间的逻辑关联。1. 硬件为软件服务;2. 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3. 用户体验为情感服务;4. 产品为真正的需求服务。---第31章

苹果公司给我的启示实用技巧亦有生动有趣的细节技巧,让读者少走弯路、可直接提高效果。测试主持人不妨向鹦鹉学习,使用自言自语的技巧。首先,这可以避免引导用户。如果测试者很安静,你可以口述他们正在做的事,比如,“我看见你在浏览右侧的列表”,测试者接着就会告诉你他想做什么,想寻找什么,诸如此类。---第22章

原型测试Plus,《启示录》涉及专业术语较少、引用案例不多,适合入门级产品经理学习以览流程全貌;对于senior的产品经理若再学习,可以以此为引线反思公司的管理。

产品 用户画像    2019-03-08 11:26:52    29    0    0

一、用户画像概述

什么是用户画像?从中文概念来讲用户画像与英文概念中的用户角色(User Persona)非常相近,是用来勾画用户(用户背景特征、性格标签、行为场景等)与联系用户需求与产品设计的,旨在通过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中炼银挖金,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抽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从而帮助解决如何把数据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问题。

用户画像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用户画像是一种能将定性与定量方法很好结合在一起的载体。定性化的方法通过对用户的生活情境、使用场景、用户心智进行分析来对用户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抽象与概括。定量化可以对特征做精细的统计分析与计算,获得对于用户较为精准的认识,便于在数值排序的基础上实现核心用户的发掘与突出。

二、用户画像数据来源

用户画像是由各个子画像综合计算而来的一个最终的整体结果。子画像作为中间结果并不会删除,而是作为重要的画像解释和应用数据保存下来。

Clipboard Image.png

(注:以视频推荐为例的用户画像计算引擎示意图)

从数据的角度看用户画像就是一个对原始数据二次计算重构后的新数据,对计算增加了负担,对存储也增加了负担。所以一开始必须经过逻辑设计,从而才能确定数据结构方面的设计。

Clipboard Image.png

从可视化的角度来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统计模式(如某个视频某个月的观看量按时间轴统计图),用户画像可能会开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牵引的新的入口呈现模式。如图所示,沿着可解释路线,每个标签单击进去就是详细记录和细节,从抽象到细节逐步去体现用户画像数据结构,而这对于服务商来说,更加直观和更有帮助。

2.1 用户属性

用户属性用来描述一个用户的“个性”,从而与其他用户加以区分。因此,为实现精准及个性化的推荐,系统通常对每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属性的建模,其中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如用户的性别、年龄、年收入、兴趣爱好、活跃时间、所在城市等。用户属性可以用于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

2.2 用户行为

在推荐系统中,简单的使用用户属性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用户属性是相对静态的数据实时性不够;其次,基于用户属性的推荐结果过于粗糙,因为用户较难与具体的推荐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如我们很难断定某商品一定不会被某年龄段的人喜欢)。针对用户属性存在的局限性,推进系统通常会部署特定的模块来捕捉用户的使用习惯、记录用户使用记录,来建立兴趣模型,从而针对用户的爱好进行个性化推荐。

用户的一次使用行为,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每一次的用户行为,本质上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