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28:22    12    0    0

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业务场景篇!场景二字,或许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整个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它都是这么的如影随形。场景是很具体的,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凭借肉眼,就能够捕捉到它;但场景又似乎很抽象,我们每天都要纠结场景到底是什么,场景与功能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场景的奥秘吧!

内容回顾

上一期我们讲述了业务流程的相关知识,按照惯例,我们先来一起回顾一下:

  • 分工产生的原因:规模、风险、专业;
  • 业务流程三个管理要素:审核、规则、异常;
  • 业务流程五个基本要素:分工、活动、协作、产物关系、分支;
  • 业务流程的起点即外部服务请求;业务流程的终点即满足服务请求;
  • 业务流程的优化策略:“ESIA分析法”。

业务流程与业务场景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开始本文的正题之前,先把这样两句话送给大家:

  • 业务流程是指不同岗位之间通过协作满足外部服务请求的过程;而业务场景则是以某岗位为主完成的、相对独立的、可以汇报的业务活动;
  • 管理层用户关注事到事的逻辑,他们关注的核心是业务流程;而操作层用户则更关注人到事的逻辑,他们关注的核心是业务场景。

思维方式

一切行为的改变,都源自于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单独将这两句话做成一张图片,也是为了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我们需求分析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就探讨了“产品思维”与“技术思维”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以上图中的两句话,则是两种思维方式在用户场景这个阶段的进一步体现。

图中的红色箭头,不知是多少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在“以需求分析之名,行功能分解之实!”(对号入座的同学请举手~)

思维方式的转变,真的很难,这不仅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更需要我们千锤百炼的实践。

目的意义

先来说一下,我们研究业务场景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呢?你也许会说,研究业务场景肯定是为了进一步的需求分析呀。没错,这的确是目的意义之所在,但这个描述太过笼统,而且业务场景所能带来的,也绝不止这些。

价值传递的介质

我曾经在自己的转正述职报告中,提到过价值驱动与任务驱动的相关内容。我觉得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明确其目的和意义,而不是单纯地去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去开展工作。

而需求这种东西,经过层层传递,最终开发接收到的,可能就只剩功能了。于是,我们或许经常会听到这种声音:“这个需求当初为什么这么定呢?”“我也不知道,产品经理就是这么定的。”并且随着时间的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27:43    14    0    0

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业务流程篇!

大家可以看到本篇文章的标题,与前两篇内容不太一样了。这是因为,自己也画了几年的流程图了,但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自己也仅仅局限于会画流程图,甚至于连怎么画流程图,我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但也很庆幸,时至今日我终于发现,关于业务流程的知识竟是这么的别有洞天!

内容回顾

我们近期的文章,是关于需求分析的知识体系,同样,我们还是先来回顾一下上期的关键知识点:

需求的定义:需求=预期-现状。

外因触发需求:

  • 参观考察—>应对策略:分享收获;
  • 竞争对手动向—>应对策略:竞品分析;
  • 热点及新趋势—>应对策略:分享理解;

内因触发需求—>应对策略:还原表象、分享原因、共商决策。

机会场景往往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新业务;
  2. 新技术;
  3. 新人群。

stakeholder:项目是一个博弈游戏,重要的是获得足够的筹码,也就是需要找到关键的筹码人,赢得足够的筹码就可以赢得项目,并且你也不可能获得所有的筹码。

上期内容主要是谈论了宏观层面,也就是目标愿景树立的方法。当确定了项目的方向之后,我们就需要逐步深入,从抽象层逐渐将精力转移到具象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业务流程的奥秘吧。

身世

我们都知道企业到处存在各种各样的业务流程,但这些流程为何而存在呢?一则小故事,带你探究业务流程的身世之谜!

改革开放伊始,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并且他还是个文盲,7岁开始在路边捡烟头挣钱,9岁学徒经商,后来为了维持生计,买了点葵花籽炒了去卖。这个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个人负责,自己进货、自己销售、自己发货、自己记账…

他也不知道从哪里偷学了一门手艺,炒出来的瓜子竟然非常好吃,一嗑三瓣,满口清香。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天的瓜子可以卖出上千斤,自己一个人显然忙不过来,于是请来了一些人当帮手。

他叫来了张大爷,让他帮忙订货、发货、管理仓库;叫来了大姑,让她帮忙记账、收钱、管钱。然后呢,交代张大爷必须等到大姑收到钱,将收钱证明交给他,并且检查过后才能发货,不然就会出现问题。

然后又过了一段时间,营业额越来越大,这个小人物觉得大姑虽然是亲戚,但他万一眼红,在账上做做手脚拿走一些钱也是麻烦事。因此,他又喊来了大姨,让她们一个人管钱、一个人管账,互相监督。

再后来啊,这个小作坊日益发展,开始要和税务局打交道了。但大姑的水平,能够记账就不错了,根本没法做这种事。怎么办呢,只好再找一个专业的会计来负责这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27:07    16    0    0

想要了解并反映真实的互联网用户需求,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作者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探究,希望给大家以帮助。

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价值需求篇!

所谓价值需求,从结果来说,是我们在项目方案或者PRD文档中所编写的愿景/目标;从过程来说,是我们与客户达成合作的关键步骤,这些内容可以说是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需求的灵魂和方向。

但很多时候对于这些内容的定义往往是空洞无物、混沌不清,抑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描述。这也正是导致项目范围蔓延,无底线需求变更的罪魁祸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价值需求背后的秘密吧!

内容回顾

本篇文章的内容,会涉及到前篇文章的部分观点,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 客户是问题专家,而非解决方案专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够完美地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 技术思维关注点:实现方式、技术架构、技术价值、开发成本;
  • 产品思维关注点:用户价值、使用场景、商业价值、业务闭环;
  • 需求打开的正确方式:澄清问题—>了解背景—>建议并确定解决方案。

(如果对这些结论感到陌生的同学,可自行翻阅前一篇文章,我会在文章结尾处加入跳转连接。)

问题场景

既然需求打开的第一步骤是澄清问题,那我们就从问题场景开始谈起吧。

参与过用户调研的同学,对这个环节肯定深有体会,有时候用户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堆内容,然而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尤其是跟管理层进行沟通时,有哪位同学获取过类似这样的反馈:“我们要打造一套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有效地推进管理的提升!”

面对这样的沟通记录,你有何种感受?反正我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再加一个词的话,如鲠在喉…

我们上篇文章表达过,指望用户把需求讲清楚是不现实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就需要一些沟通技巧,来引导用户表达出有价值的信息。正所谓一切知道为什么的人,都自然知道怎么干。想要引导沟通,关键就在于搞清楚用户提出需求的背后原因。

用户主动提出项目需求的原因无在乎两种:一种是外因触发的,通常问题不太清晰;另一种是内部提出的,通常已经有了基本思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外因触发

我们这里先给出结论,外因触发的常见触因有三种:参观考察、竞争对手动向、热点及新技术趋势。

1. 参观考察

作为企业的领导层,经常会有全国各地到处参观考察的机会,而每次归来之时,往往就会带回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但领导嘛,一般不会跟你说太多“为什么”的内容,结果就会导致我们接收到的需求,很容易被抽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26:23    5    0    0

需求分析让人头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希望给大家以帮助。

你有没有因为需求分析四个字,而感到头发日渐稀少?你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是在思考领导说的“把系统优化一下”这句简单的话?你又有多少次面对客户无休止的需求变更,而想要拔刀相向的冲动?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朋友,你的福音到了,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

左脑喜欢逻辑,右脑喜欢故事;最好的陈述一定是起于故事,终于逻辑。

今天的内容,就让我们从一则生活中的故事开始吧。

生活故事

有一天夜里,资深需求工程师老余刚忙完一个重要的项目,带着放松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这时他年仅3岁的小孩夜里醒来,吵着要吃饼干。孩子的妈妈首先被吵醒,带着情绪训斥了小孩:“半夜三更吃什么饼干,好好睡觉!”

没想到小孩不依不饶,继续哭闹着。不久老余被吵醒了,他安静地走到客厅,找了一小会儿,果然没找到饼干。

他随手拿了两块吐司面包走进卧室,脸上掠过一丝自信的微笑。“小子,没有饼干了,吃点面包填肚子吧!”老余边说边把吐司塞到小孩手中。

果然,小孩接过面包后就不再哭闹了,吃完一片就乖巧地躺下。不一会儿,老余家又归了平静。

分析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 小孩子提了一个需求,即要吃饼干。
  • 而妈妈考虑的是,家里没有饼干了,并且是半夜,想要实现这个需求的话,肯定还要起床下楼,并且找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个实现成本太高了,于是断然拒绝。
  • 而爸爸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小孩子半夜要吃饼干,这并不一定真的是想吃饼干,极有可能是饿了。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更易实现的方式更好地解决。于是,随手的两块吐司面包,就让这个家庭又重归了平静。

典型的三类人群

孩子=客户

那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够直接说“我饿了”,而是一定要“吃饼干”呢?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客户思维方式。

我们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方案级的探讨,客户是感性的;而在问题级的探讨,客户是理性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客户说,xxx功能我们想要,你给我们加一下吧。

这样看似非常明确的需求,但往往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需求变更,到最后客户自己明确说明的这个功能,自己又把它给亲手砍掉。原因可能很简单,也许就是三个字:不好用。

这种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句话很关键:客户是问题专家,而非解决方案专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够完美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小孩子提出想吃饼干,这是一个方案级需求,这极有可能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08:33    16    0    0

本文结合分类分析数据与生活现象,分析了00后的消费观以及对应的商业洞察。

研究背景

随着80后步入中年,90后走进佛系、走进家庭。

在新互联网与智能科技浪潮下,00后以惊人的速度、1.5亿庞大的人群规模(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成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2018年第一批00后步入大学时代,意味着他们即将走向消费独立,经济独立。他们物质生活优越,有更高的消费力、更大的财务自主权、更多的主动选择权。

“懂我”是00后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再牛的商家、再大的品牌也要放下身段,倾听他们的心声音,以求读 “懂” 年轻的消费者。

商业已经进化到“消费者主权时代”。商业模式从“产品供应链” 走向 “顾客需求链”。商家不再是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而是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场景,结合科技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得00后者得天下,谁能读“懂”00后的消费偏好,谁能取得头部市场的地位。

那么我们如何与这群新生代进行对话呢?

透过00后的消费观,我们如何发现商业机会?如何提升产品营销转化?……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00后有哪些特征:

00后是第一批互联网原住民。

他们是在移动互联网,内容大爆炸的时代成长的,从小就接触了电脑、ipa、智能手机等各种科技产品。父母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心态更加开放。在更加平等的家庭关系中,00后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因此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消费观。

如果说80后注重质量和价格,90后、95后追求好用、好玩、有趣,那么00后具有更强的个人意识和精神追求。

他们个性彰显、敢于表达,注重生活价值,为喜欢买单,为个性买单,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00后眼中的自己

00后男生的标签 数据来源腾讯

00后女生的标签 数据来源腾讯

很多00后觉得自己是迷茫、长不大的小孩。

因为移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年长的00后才刚刚成年。00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外界影响,对未来缺乏掌控力。因此会有些疑惑、有些纠结,甚至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需要一定的引导。

商业洞察

知识服务、知识付费类的产品有比较大的潜在需求,可以帮助和引导他们。大多数00后喜欢阅读,对知识是渴望的。

00后消费态度

KOL的权威感降低,更相信真实用户反馈

从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KOL(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在下降。

00后渴望与同辈互动,与KOL相比,00 后更相信真实用户反馈。”自来水” “种草”这种来自普通用户自发性的传播更容易打动00后。

他们认为K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8:07:32    30    0    0

本期分享城市GDP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通过设计让表格里杂乱的数据更好的可视化呈现;通过数据的背景定义设计主题;通过分类数据构图布局页面;通过黄金比例让元素间更有层次。

案例解析

本产品没有原型图,拿到的只是Excel数据表格,所以这意味着要从0到1梳理数据指标,产品需求是展示全国各城市的GDP相关维度数据,通过城市选择查看该城市最新一年GDP数据指标和历年趋势。

16年-18年北京GDP数据

通过梳理,数据可以分为“经济数据”“人口数据”两大类,其中经济数据分为5项,人口数据分为3项,功能上要切换全国各个城市,所以考虑到了加全国地图,这样基本的布局就可以确定了,如下图所示。

大屏设计布局

布局上把经济类数据、人口类数据分别放一起,这其实是数据分类展示的基本概念,想象一下大屏的使用场景,如果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穿插展示,那观者可能会左右走动或来回摇头浏览,因为屏幕很大。分类展示数据不仅符合观者的浏览顺序,同样也给讲解人员提供一个从经济到人口很好的解说顺序。

加入中国地图不光是为了能够提升视觉表现,更重要的是一个所见即所得概念,例如用户要查看几个沿海城市数据,有了地图就可以很直观的呈现给用户。

设计流程到了这一步,就需要跟需求方确认,没问题再往下走,防止对需求、数据的理解偏差。

接下来就是设计阶段,设计风格上没有过于表现科技感,因为国家城市GDP的数据展示需要一种和谐、稳定、冷静的感觉,重要的是安安静静地把数据呈现的客观合理,所以布局上也采用中规中矩左右平衡的版式,这样能体现一种平稳、和谐的展示画面。

看表设计图

最终设计稿

匹配合适的图表

图表一

KPI图

直接把数据用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称为KPI图,一般用于关键业务指标的数据展示,比如总数据、结果数据等

回到图表解说,GDP数据不仅关注总量,同时也关注GDP的增长率,并且要对比往年数据,没有对比增长率就失去了数据的意义,所以增长率的展示在设计上加强了视觉表现,并把历年的增长率用曲线图展示。

点击右上角“看趋势”按钮,在二级页面查看相关的次要数据,这样就通过展示数据的优先级,落实到了页面当中。

图表二

环形图与面积图

了解数据是数据可视化设计的基础,上图如果不了解“三产”是什么意思,都代表什么,那你的设计是没有依据的,这里普及一下三产的意思:

三产代表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GDP实际就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和。

通过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0:28:34    25    0    0

同样兼职搞创业,别人轻松过百万,你却连工作都丢了?

如果你现在去网上搜“兼职创业赚钱”,就能看到比如2小时兼职创业好项目在家也能赚钱,兼职创业月入过万……

但毕竟创业有风险,成功是少数人的概率事件。

比如有的人做小生意赚了点钱,有的人捡了创业的芝麻丢了主业的西瓜,明显得不偿失;有的人为了追求创业的蝇头小利被人狠狠收割。

这些人,你仔细观察,其实都有。

今天,按照小编的理解,整理出什么情况下,适合兼职创业;什么情况下不适合,希望给想兼职创业的你一些启发。

这个条件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看,不合适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一、哪些兼职创业是靠谱的?

1. 身边有资源,可以把别人的主业或特长发展成自己的创业项目

有时候,你不需要什么都懂,你身边有人懂就行,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资源,很可能他的工作就能成为你的创业项目,他擅长的领域就是你项目的内容。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资源和特长,如果相互之间能产生火花,就能成就彼此兼职创业的想法。

张毅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他主要负责高新科技企业的公司贷款的工作,他的朋友是做知识产权服务的,主要业务是帮企业申请高新科技企业认证,申请国家补贴等。

他平时就会介绍自己的客户给朋友公司,去申请高新科技技术补贴,这样他就可以拿到介绍佣金;朋友也会介绍一些企业给他,帮助企业申请贷款,朋友从中收取利益。

两个人通过这样发展自己的项目,虽然是兼职做,但是并不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

你的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创业赚钱,也可以用来学习和成长,但是不能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

2. 有抑制不住的冲动和欲望,即使不赚钱也要做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有些人想兼职创业仅仅是兴趣,与挣钱完全没有关系。比如之前大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你们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吗?

当时是知乎一个帖子,说刺客信条如果背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马伯庸说,那我就来写一个盛唐背景的吧。你看他的动机是不是很单纯,就是想做这件事。

马伯庸在有名气之前,他的本职工作只是外企的小职员,后来几部小说热卖,人气才逐渐火爆,算是把自己的梦想实现。

所以如果你也有要表达和分享的欲望,有想展示的内容给别人看,小编觉得你可以去试一下,人生总是要去解锁新的内容,毕竟赚钱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

有个理论叫“ABZ理论”,说的是你在任何时候,手中都需要有三个计划,A计划、B计划和Z计划。

A计划:可以理解为你现在正在从事着且还比较满意的工作。

B计划:是指A计划之外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0:28:03    18    0    0

本文列举了人工智能助手的对话设计的8个设计要点与注意事项。

在给别的东西起名的时候,设计师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

就在前几天,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菜单都是以食物来命名的,比如说汉堡菜单、肉丸菜单、烤肉串菜单和土耳其烤肉菜单。我们这样来称呼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外观看起来就是这样的,而且听起来特别酷。

但是我们为什么称呼撰写对话的人为设计师呢?

一开始,设计师们会写像是文字气泡这样简单的东西。但是如果退后一步,就能看到宏伟的计划。一个简单有10种号码选择的鞋子的购买流程,和一个购物APP一样的复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带你了解对话设计的复杂性,以及如何编写有意义、有影响力、可量化的、吸引人的对话。为AI机器人编写对话和其他形式的设计没有什么不同。

对话设计需要设计师了解语音用户界面设计,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动效设计和体验文件编写的这些基本技能,最重要的是,语音助手所使用的的语言。

对话设计不应该是后来强加上去的东西,更不是简单地使你的界面显示文字或发出声音。设计师编写的对话必须能够帮助用户来了解一个复杂系统(可读性),知道这个系统的功能(可见性),并且明确怎样才能实现该功能(可用性)。

对话设计有其对应的规则。

1. 选择声音(保持一致性)

如果你的聊天机器人要拥有对话的知识,那么你需要一个团队来为它设计对话。因此,如果团队没能够遵守语言的规范来保持语言风格的一致性,那么这个聊天机器人看起来就会像得了多重人格障碍。

聊天机器人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但是性别不一定是必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可能会说“we are” 你的少说话方式可能习惯将它缩写成“we ‘re ”。有的人说话可能是直接而简短的,别的一些人也许用礼貌且健谈的说话方式。这些说话方式都很好,重要的是你要设置一种语气,说话节凑、礼貌的程度以及固定的写作模式。

左:听起来很酷,但完全没有帮助。

中:完美的对话,并且给了用户多重选择。

右:对于一个聊天机器人来说,话太多了而且提供的选项过于呆板。

坚持选择任何礼貌。让我们分解中间的反应。(请参阅上面的图片)

“早上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商店。您今天需要点什么呢?”

问候1:早上好!

问候2:欢迎来到我们的商店。

程序驱动:今天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快速回复:帮助我购物,显示优惠

对话设计师选择了用热情而有礼貌的语气。寒暄一结束,就将用户带到“您今天需要点什么呢?”的操作上。

注意下面的选项(快速答复)也可以用用户自己打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02 10:27:10    12    0    0

故事是一个沟通双方的最好途径,在同频的定位和主旨下,双方达成共识,引起共鸣,说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构思好你的故事,收服更多的人心,把握更多的机会。

作者:倪忠润Lydia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全文共 2605 字 1 图,阅读需要 5 分钟

—————— / BEGIN / ——————

前些日子,我拜访了一位蛮有意思的前辈,从他那里学来一个词——“同频”,他的口头禅是“算法,让你找到更多同频的人”。

长期写文案的敏感,让我第一时间意识到文案需要“同频”,尤其是在讲故事的时候。

一、什么是同频?

同频,简单来说,就是同一频道。你说的话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我能体会,你的价值我认可。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说我们不在一个频道的时候,对话就很难进行下去。

文案作为直面消费者的第一前线,其实承担了品牌与受众的沟通角色。而所有沟通都一样,只有在同频时才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文案运用同频去讲故事,能够更好地与读者产生共鸣。

讲自己的故事,能够让用户在心里没有抵触的情况下,去了解我们,去被我们的故事打动,成为愿意支持我们的人。

讲用户的故事,能够让用户觉得我们懂他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说是用户的心里话,如果我们让他们不被理解的坚持合理化,那么在用户的心里我们就是特别的。

二、讲故事为什么重要?

说到讲故事,有人持不屑的态度。他们或崇尚硬实力和直截了当,或担心故事的模棱两可,缺乏代表性。

1. 软实力与品牌溢价

实际上,任何商业主体都需要两种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自不用多说,但软实力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他的《软力量》一书中表示,软力量是一种吸引和劝说的能力,他说“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

应用到商业领域,一个企业的思想、故事、文化理念、愿景目标都可以归为软实力的范畴。忽视软实力的运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机会拱手让人。

没有一个核心的底层故事与愿力支撑,企业在做的就是一个生意,而无法称之为商业。这种情况下,企业特别容易深陷价格战的泥潭,为了赢得订单,只得一再降价,最终连成本都无法覆盖。更悲伤的是,当你的价格不再便宜,客户也就随之而去了。

想要把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卖到高价,你就不能只是销售它的实用性,你还需要卖它的内涵与故事。

讲故事是面向所有企业敞开的,能够让企业摆脱价格战泥潭的最佳方式。靠讲故事,几十克的小罐茶卖到上千

账号体系    2019-12-02 10:13:00    17    0    0

本文从四个账号体系——自定义账号、邮箱账号、第三方账号、手机号账号,分析了不同体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自互联网服务兴起开始,账号作为用户在网络世界的身份证,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创建身份,然后系统开放用户读取和写入数据库的权限的唯一ID,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账号体系几经变换,但始终朝着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方式的方向发展,只为让用户从现实进入网络更便捷。

所以本文想讲的,就是尝试追溯各时代主流账号体系的特点,发现其演变历程的规律。

自定义账号

自定义账号起源于互联网蛮荒时代,应用服务刚起步,还没有出现较为普遍的大家都有的认证方式,于是通过用户在平台注册时,自定义的几位数字、字母、符号或者汉字的组合,作为用户的账号,先一步流行起来。

在家用电脑都没有普及的时代,自定义账号的方式以其便捷性的优点,成为了当时主流账号体系的选择,特别是主流论坛类社区/聊天室的账号体系,比如天涯论坛。

但随着应用服务的增多,自定义账号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用户需要同时记忆多个账号,容易混淆。因为在不同的平台,用户的账号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平台里有多个账号,比如游戏里的小号,用户的记忆负担因此增加。

使用一个记事本专门记录账号密码,成为当时用户的解决办法之一。

所以,自定义账号的方式,是互联网起步的初期相对较简单的一种方式,但随着用户账号的增多,这种方式就不再适用,应用服务商们需要寻找更便捷的方式降低用户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

邮箱账号

随着PC时代的繁荣发展,邮箱是第一个能够覆盖过半网民的认证方式。

从1998年到2001年间,新浪、网易、雅虎等众多应用服务商开始涉足电子邮件服务,引发了门户网站之间的电子邮件大战,邮箱用户急剧增加。

直至2008年底,中国电子邮箱用户规模达到1.7亿,邮箱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57%,免费电子邮箱的活跃账号数达到4.5亿,庞大的使用人群,奠定了邮箱成为主流账号体系的基础。

电子邮箱之所以成为门户网站争斗焦点,关键在于它对使用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能持续提高用户粘度。邮箱账号本身就是用户在网络中非常长久固定的联系方式,就像座机,2008年12月,网易163、126邮箱的人均月度访问次数分别是14.5次和13.1次,邮箱账号的记忆对于用户而言基本不够成障碍。

艾瑞数据显示,2009年使用邮箱在各个网站上注册的邮箱用户数量占总数的50.9%。

使用邮箱作为账号的缺点也很明显——邮箱的认证环

2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