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四个账号体系——自定义账号、邮箱账号、第三方账号、手机号账号,分析了不同体系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自互联网服务兴起开始,账号作为用户在网络世界的身份证,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创建身份,然后系统开放用户读取和写入数据库的权限的唯一ID,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账号体系几经变换,但始终朝着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方式的方向发展,只为让用户从现实进入网络更便捷。
所以本文想讲的,就是尝试追溯各时代主流账号体系的特点,发现其演变历程的规律。
自定义账号
自定义账号起源于互联网蛮荒时代,应用服务刚起步,还没有出现较为普遍的大家都有的认证方式,于是通过用户在平台注册时,自定义的几位数字、字母、符号或者汉字的组合,作为用户的账号,先一步流行起来。
在家用电脑都没有普及的时代,自定义账号的方式以其便捷性的优点,成为了当时主流账号体系的选择,特别是主流论坛类社区/聊天室的账号体系,比如天涯论坛。
但随着应用服务的增多,自定义账号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出——用户需要同时记忆多个账号,容易混淆。因为在不同的平台,用户的账号是不一样的,甚至在同一个平台里有多个账号,比如游戏里的小号,用户的记忆负担因此增加。
使用一个记事本专门记录账号密码,成为当时用户的解决办法之一。
所以,自定义账号的方式,是互联网起步的初期相对较简单的一种方式,但随着用户账号的增多,这种方式就不再适用,应用服务商们需要寻找更便捷的方式降低用户进入网络世界的门槛。
邮箱账号
随着PC时代的繁荣发展,邮箱是第一个能够覆盖过半网民的认证方式。
从1998年到2001年间,新浪、网易、雅虎等众多应用服务商开始涉足电子邮件服务,引发了门户网站之间的电子邮件大战,邮箱用户急剧增加。
直至2008年底,中国电子邮箱用户规模达到1.7亿,邮箱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57%,免费电子邮箱的活跃账号数达到4.5亿,庞大的使用人群,奠定了邮箱成为主流账号体系的基础。
电子邮箱之所以成为门户网站争斗焦点,关键在于它对使用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能持续提高用户粘度。邮箱账号本身就是用户在网络中非常长久固定的联系方式,就像座机,2008年12月,网易163、126邮箱的人均月度访问次数分别是14.5次和13.1次,邮箱账号的记忆对于用户而言基本不够成障碍。
艾瑞数据显示,2009年使用邮箱在各个网站上注册的邮箱用户数量占总数的50.9%。
使用邮箱作为账号的缺点也很明显——邮箱的认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