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新媒体人来说,选题非常重要。而选题难是所有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新媒体人每天的苦恼莫过于内容选题,这确实是件容易让人越想越头秃的事。不过,找内容选题难只是“头秃”的表层原因,因为不清楚自己的内容定位,才是导致新媒体人“头秃”的罪魁祸首。
说到内容定位,可能很多新媒体编辑会反驳,这不是新媒体(主要讨论公众号)负责人、主管这个层次的人才应该想的问题吗,我们的工作只是负责找选题然后产出文章。
其实不然。每位新媒体人,无论编辑、运营还是主管,都应该对公众号内容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只有清楚自己公众号的内容定位,找起选题来才能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怎么才让团队所有成员清楚自己公众号的内容定位?
我的答案是“新媒体3C模式”。
这是借鉴大前研一的3C战略三角模型,他强调成功战略有三个关键因素,在制定任何经营战略时,都必须考虑这三个因素,即公司自身(Corporation)、公司顾客(Customer)、竞争对手(Competitor)。
那迁移到新媒体的内容定位上,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公众号自身、公众号读者、竞争公众号三个因素。
01 公众号自身
从公众号自身出发,讲的是看清自己公众号的优势。
对自媒体而言,这种优势往往是你的个人能力,包括文字能力、共情能力、连接能力等。
比如已经淡出公众号圈子,但圈子内依然有她留下的传说的“咪蒙”。做公众号前,她在《南方都市报》副刊以本名马凌写稿、编辑,同时以笔名咪蒙活跃在微博豆瓣上写段子般地写影评书评。她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制造矛盾,这是她的“另类”共情优势,因此两性、亲子、家庭等话题,也都成为了她选题库里的“弹药”。
还有以“六神磊磊”之名为人熟知的王晓磊,他熟悉金庸作品、熟读唐诗,这是他在文学积累上的优势。所以他在“六神磊磊谈金庸”中的选题基本来自金庸小说中的有趣细节,然后借金庸的武侠人物评说时事热点、社会现象。
而对于企业新媒体来说,这种优势往往还包括企业品牌背书能够带给公众号的资源。
比如新榜和阿拉丁指数,他们分别是提供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数据价值评估的优秀第三方机构,这些来自企业品牌的强背书,使得他们旗下公众号能够采访到行业内顶尖的内容团队(比如新榜双11采访薇娅)、开发团队(比如阿拉丁指数采访喜茶),这些是它们区别于其他公众号的优势所在,也构成了它们的重要选题来源。
我现在负责的公众号也属于这一类,我们公司
好的App之所以受用户青睐,除了产品本身的功能之外,产品设计也是起着关键因素的原因之一。
懒人目录:
一、注册及登录二、首次体验三、日常用户体验四、通知五、账户设置六、信息呈现七、应用内搜索八、应用商店
图片来源:MD RUBEL RANA/Dribbble
三、日常用户体验
7. 允许请求界面
当用户首次使用一款App时,他们最不想看到的就是各种弹出来的允许请求通知。比如:
“App名称”想给您发送通知“App名称”想获取你的通讯录是否允许“App名称”启用相机或麦克风访问权限类似的允许请求弹出框,会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甚至还会造成用户最终弃用App的可能。因此,建议选择在用户交互过程中的上下文环境中弹出,最好就不要在用户打开App时就立即弹出类似允许请求。
允许通知弹出框设计。图片来源:Anton Tkachuk
8. 用户界面交互元素的各种状态
在移动应用端,通常情况下,界面中的按钮和其它交互元素都会以多种状态呈现出来。因此,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移动界面上的每个交互元素在默认情况、用户选择或按下的情况以及取消等情况下,彼此间的设计应该存在明显差别。
同一个按钮的三种不同显示状态。
材料设计按钮。图片来源:Vadim Gromov
9. 图标系统
如果界面中的所有图标都采用相同的设计风格的话,那就更容易在视觉上做到整体统一,并保持一定的美感。
Twitter的iOS客户端中的菜单栏图标
针对界面图标的设计,有如下四个建议:
容易识别。不要选择大家都不认识的框线图标,否则可能会造成用户识别困难。视觉怡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平面细节元素,同时还可以借助动画效果增加互动和趣味。尺寸合适。在移动客户端,建议目标图标的大小尺寸控制在7至10毫米的范围内。整体统一。从设计角度而言,整体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原则。除了保持各图标整体设计风格的统一,还要保证其在不同客户端平台之间的统一。
10. 错误状态
最好的错误信息,就是永远都不会弹出的信息。
通常,最好能第一时间正确地引导用户正确地与产品交互,从而提前避免各种错误的出现。然而,当错误实在无法避免的时候,设计友好的错误信息,不仅可以引导用户如何正确地“走上正轨”,而且还能防止用户产生自己不受重视的心理。
图片来源:Dwinawan
错误信息提示。在点击“继续”按钮后,申请人方框中出现了红色提示,提醒用户需要填入有关信息。
针对错误状态提示的设计,你应该注意以下三种情况的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系统的最基础模块——组织架构入手,结合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案例由浅入深设计相关的产品方案。希望读完本文之后,可以让你对企业的正常运转有更深的认识。
企业运转的基础是合规合法注册公司,再根据公司经营目标拆分部门,根据各部门内的岗位编制招聘对应的人员,这样就完成了初步的组织架构搭建,即“公司-部门-人员”的数据关系。
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通常意味着公司发展规划的调整,例如腾讯在2018年9月30日完成的重大组织架构调整,这次调整把之前的 7 大事业群业务进行了重组,新增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和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除此之外,腾讯还首次对外宣布成立技术委员会。
图 腾讯930组织架构调整
一、公司管理
集团型公司经常会因为业务需要、税收优惠等原因注册相关经营范围的公司,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主体公司通常只有一个。本文主要是针对集团型多公司多部门场景设计相关产品方案。
图 公司信息
人力资源系统内先将公司信息作为基础资料维护,并作为底层数据对公司内部其他相关系统提供数据接口,比如员工劳动合同会涉及到甲方公司信息、财务报销会涉及到费用发生公司、资金统计时需要将资金归集到对应公司下。
公司相关的开立、变更、注销都是由人力资源系统内部统一维护,并对外提供标准服务。PS:但这里可能会出现公司在6月初注销,但6月底还需要将6月发生的费用入账,故在设计各系统之间数据交互时要根据实际场景而定。
注意:这也是中台系统设计的思路,即不断下沉通用性、可复用的部分,将系统之间解耦,减少独立维护,重复开发的成本,相对于单独设计一套中台系统,中后台产品经理更多的时候是应用中台产品的设计思路到不同量级的需求中去。
公司简称:主要是为了沟通和后台系统展示,比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备案公司是“深圳聚力创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称展示的话会让本来就拥挤的页面空间更加紧张,所以简写为“深圳聚力”就会好很多。
公司编码:为每一个公司设置一个唯一标识,可以直接使用对应记录的主键ID,也可以使用一定的规则,例如“GS001”,便于系统之间做数据交互。
法人姓名、注册地址、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属于公司的基本信息,是否需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经营地址:即企业实际办公地址,对于分散的企业而言也可以作为员工考勤打卡的地址,可能有多个等情况。
编制人数、在岗人数主要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作用,可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
做图标设计时,为了效果好看而强行附会各种复杂元素后,图标设计的设计效果或许会背离初衷。
人类大脑对图像的记忆远远胜过于对文字的记忆,因为左脑具有语言、数据、逻辑推理等功能;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像、综合等功能。左脑的记忆回路是低速记忆,而右脑的是高速记忆,右脑处理图形图像的速度是左脑处理文字速度的60万倍,所以对于图像更能让人过目不忘,使得图形成为设计中的标配。比如我们看到齿轮就想到设置、房子寓意首页的入口、山和太阳组合表意图像相册等。这些图形已经在大脑中形成记忆轨迹,用户接受起来更快,体验更好。
图标设计的优势
大脑对图形的处理记忆的优势,道出了设计图形可以更好地引导用户。体验设计里的图形更多体现图标上,图标设计除了有助于大脑更好记忆,还有什么其它优势能让图标成为我们体验设计的标配?我们概括了如下5点优势。
1:快速理解,视觉体验更好
看到图标,不用看介绍就能传递给用户具体的含义,有助于快速理解,视觉体验好过于纯文字的表达。比如天气的图标,根本不需要有文字注释,早已经形成视觉记忆。
2:易国际化,不用单独翻译各个国家语言
产品左上角的一个左箭头,轻松理解返回的操作,但如果用文字写上“返回”,不翻译过来,国际化也很难扩展。这个体验我们经常会遇到,体验国外一些APP的时候,被这些国家的语言阻断操作的进程。比如下面旅游类的图标,即使语言不通也大概能明白寓意。
3:易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
图标有很多种表现手法,每一种设计的独具匠心都可以自带流量,对外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制定设计规范,让整个产品的设计风格统一。Same的统一设计,形成独特的品牌传播。
4:优化产品,无需更多注释
图标可以表达出含义,就不需要那么多文字的注释,在设计上就显得更简洁,产品的逻辑更清晰,很好地优化了产品体验。如下图标不用文字解释就能清晰地传递出寓意。
5:好看,就是最好的理由
体验设计的核心就是好看、好用,放着图标可以提升整个设计的格调,那为什么不呢?如下没有这个动态图标的设计,比单独文字的表达丰富了很多。
图标设计的原则
上面列举了图标设计的一些优势,那怎么设计图标才能显现这些优势呢?才能起到正确引导用户的作用呢?图标设计需遵循如下5点设计原则。
1:符号化,越简单越好
图标就是一个LOGO,提炼出表意清晰的元素开始符号化,设计的越简单易懂越好。如下图标的图标从寓意元素中提炼出的符号设计,简单易懂。
做电商需要知道这些退款逻辑,还好消费者不一定非得知道……
咱们在JD、某宝进行退款的时候,都会有很不错的体验。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背后的逻辑呢?今天从促销角度和大家聊聊从电商产品退款的那些事。
其实,大家想想也可以知道,对于后台来说,退款逻辑是相当复杂的。如果产品经理不去设定这些逻辑,肯定不能每一笔订单都找客服解决,常见的问题有满减活动怎么单个商品退款,活动怎么退款,是限制只能退订单,还是更细?
以下会列举常见的几种形式。
一、满减退商品
比如,一个订单包括两个商品,分别为100元和60元,现在订单满足满减100-10,实付150。
当退60的商品时,因为退完商品订单仍满足满100元-10元,所以应退;商品金额-抵扣金额(0)=60元。
退100的商品时:因为退完商品订单不满足满100元-10元,所以应退:商品金额-抵扣金额=90元(退100的商品,订单不满足满减,所以60的商品不能享受特殊对待)。
二、邮费+满减退商品
订单内有两个商品,分别为11元和19元,合计30元,包含满减30元-10元,加上邮费10元,实付30元。这时候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付了钱没有发货,第二种是已经发货。
第一种未发货情况,是可以退邮费的。当退第一件商品11元时,因为退完不满足满减,所以应退11-10=1;退第二个商品19元时,因为退完也不满足满减,但退第一件时已经把抵扣金额减去了,所以应退19+10(邮费)=29。
第二种情况因为已经发货,作为平台方肯定要保证利润的情况下兼顾用户体验,所以这种情况尽量联系客服处理。
三、有规则优惠券+满减退商品
条件:满足满减150元-10元,使用优惠券100-10。
订单内有两个商品,分别为100元和70元,所以实付为:170-10(满减优惠)-10(优惠券)=150元。
退100的商品时,剩余商品不满足优惠券100-10,所以先减优惠券,其次退该商品后,订单也不满足满减金额,所以应100元-10(优惠券)-10(满减)=80元。
退70的商品,剩余金额满足优惠券100元-10元,但不满足满减,所以应退70元-10(满减)=60元。剩下100的商品实付是90元,如果还要再退最后一件商品的话,退实付金额和10元的优惠券。
四、无规则优惠券
现在一个订单包括两个商品,分别为100元和20元,现在使用无规则优惠券10元,实付110。
退100的商品:100/120=80%,所以应退100-(10
笔者在思考电商中商家与平台关系后,写下了一系列感悟,此为第一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一直在思考商家和平台之间的关系,有一些感悟,后面分几期给大家分享一下。想做好电商,就必须理解商家生态。理解商家的运营体系、游戏规则,才能更好服务卖家,扩充商品服务品类,提升平台的用户体验。
对于商家,平台需要关注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供应链、运营、发货、物流。我们说零售本质上就是在管理“库存”,库存决定了什么能卖、可以卖多少,也为销售方向提供了指引,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商家的库存。
一、商家新出路:多平台 + 店群 + 独立站
对于商家来说,赚钱是最大的目的。哪里有流量,能卖出去就是王道,所以商家会想办法拓展渠道。
自淘宝兴起之后,中国的商家想了各种办法增加销量。在流量越来越稀缺的今天,一般商家会开拓多个渠道,主要有三种形式:
1. 多平台
中国有很多电商平台,不同偏好的消费者会在不同的平台消费。为了获得更大的客群,商家会入驻多家平台。首选是淘宝天猫,然后是京东、拼多多。大一点的电商商家基本会入驻大多数一二线的电商平台,差不多有几十家,例如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等。除了品牌商家,普通商家在不同的平台会采取不同的上架策略和定价策略,主要根据入驻平台的定位确定。
除了中国的电商平台,有做跨境贸易的商家也会入驻主流的跨境平台,例如Amazon、ebay等。
2. 店群
每家平台的商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从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对于大多数商家的选择是人海战术。一是扩大Sku数量,二是增加店铺数量。
什么是店群?简单来说是要多开店铺,实际上是为了在一个单品领域或者类目里,尽可能的做到多占位置,而核心的目的,是为了“接近垄断一个类目或者单品”。
3. 独立站
在跨境电商领域,独立站比较火。独立站相当于商家自建站,市场上有很多工具可以选择,独立站。
大一点的跨境卖家会建立很多独立站,来覆盖不同的市场。例如跨境第一股环球易购(跨境通),在海外建立三四千个独立站。
对于商家来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运营策略,有机会我们来一一探讨。商家有这么多销售渠道,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如何管理库存?
二、多渠道库存管理
在讨论之前,大家可以先回顾一下我在《电商产品经理宝典》一书里的“库存分层”里的内容。我们知道库存分为销售层、调度层、仓库层,在销售层、仓库层的处理比较单纯,基本按照固定的逻辑在单一平台内部处理。最复杂的在于调度层,如何处理和上下游的关系?
调度层
新创所需要的产品管理工作及能力和大公司截然不同。 尤其是在早期新创,工作内容几乎是每几月就会变动一次。 也因此,想整理一下我目前为止学到的东西。 如果其中任何一点引起你的共鸣,请让我知道! 希望可以听到更多你们的意见!
早期新创的产品经理前,需要知道的 5 件事
如果可以时光倒流,我想告诉自己这五件最重要的事。
做好心理准备(Be mentally prepared)!你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公司的第一次:第一次规划产品蓝图(roadmap),第一次定义产品规格(spec)。 很可能没有任何前例可循,公司里也没有人可以指导你。
在大多数早期的初创公司中,CEO或创始人同时也扮演第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直到他们发现自己有太多其他(如募资和征才)的责任,而再也无法具体掌握自己的工程团队正在做什么。
以我为例,我的老板就是CEO。 公司从我加入时的20多人,翻倍成长到现在40多人。 我们没有产品副总裁,或其他拥有更多产品管理经验的人。 没有产品文档,流程或准则可供参考。 而且客户需求和项目每天都在以倍数成长。 我很快意识到,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而这个改变不只是产品经理本身,而需要获得整个团队的支持,大家一起尝试公司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与其他工作相比,产品管理常常被认为是通才,且工作内容定义不明确。 在第一位产品经理加入公司之前,工程师已经在建构功能。 产品经理不写程序,也不做接口设计,而是负责规划产品方向和沟通,这些软技能(soft skill)使得公司对产品经理的需要较不明显。
因此,很重要的是:先建立信任 (Build trust),确保早期快速成功(secure quick wins) 并增加价值(add value)。 唯有先达成这些,才能开始尝试转变组织。 我将在下段讨论如何确保快速取胜并增加价值。 但首先,先跟公司里的每个人交谈。 了解文化。 分析最大的挑战和未开发的机会。 并与客户见面,成为公司里面最了解客户需求和产品方向的人。
作为产品团队里的第一个员工充满挑战。 你只有一个人,却似乎总是有无尽的待办事项列表。 整个公司可能没有产品路线图,开发规划,标准质量保证程序或决策过程。 你需要比其他人反应更快,知道如何在资源有限的状况下,取得最大资源(Be resourceful)!
多发问,大量阅读,并建立专家小组以获取最佳实践和反馈。 找到可以为你提供重要见解或充当你的测试板(so
社区即城邦,先有人才有组织和分工,然后形成文化和制度。社区创业路上,就是在建一座城。
2015年我做了一系列金融科普的内容创作,在无意间踩了公众号红利末班车,以及微信表情包的红利,达到了内容几千万次的传播,表情包下载量达500万,当时也与一些财经类的大号保持亲密合作关系,深知优质内容的「带货能力」。因为一直有一颗平台的心,不满足于专心打造单独IP,于2017年4月左右就开始自己做社区产品,号称要做金融垂直领域的知乎,如果成功,商业价值不可限量。
后来回想,当时只是为了做而做,犯了社区社交产品最容易发生的给自己做的产品这一个错误:找了100多个清北人中财的大三以上金融北京的学生当“水军”,每天出产内容大于200条,按条付费,大家都是功利性目标而来,社区氛围全无,干烧3月后放弃了。而2017年组织的邮轮活动(活动回顾链接:哪一瞬间你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因为排场比较大,直接把2000位金融、商业从业者吸引上船,6天7晚,从上海到日本冲绳,每天都有各种各样分享会,座谈会,内容质量极高,大家之间交互及其频繁。
这两个事情让我深刻了解了,社区性质的商业或者产品,一定是先有人,后有内容,就像一个城邦,一定是先有人才有组织和分工,然后形成文化和制度。没有人,内容的生产就会没有动力,除非就是花大价钱雇佣记者或优秀写手成为媒体性质的产品。
这两次的经历,我确认自己的热情所在,即非常喜欢他人因为我的组织而得到快乐和价值,自己的成就感来源是成就他人,而社区型产品的组织,就能让我产生这样的热情和动力。既然是心之所爱,必然破釜成舟,不畏艰苦,日思夜想也要努力参透其中的原理,希望得道,实现「成就他人幸福自己」的人生追求。
本文算是我这几年打造社区产品经验的小心得,是从原理角度阐述,没有产品功能细节的发散,比较适合做大大小小社区、社群以及投资社交社区的朋友阅读,将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展示,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一部分:社区的「创世纪」——讲述社区发展的渊源和历史第二部分:「三个面孔」的社区——对社区产品分三类定义和比较「目的型社区」「兴趣型社区」「组织型社区」第三部分:社区即城邦,建立即「建国」——社区建立的「城邦理论」城邦简史精英与大众亚文化的逆袭制度形成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第四部分:一个 「国家」的诞生——「术」层面讲述如何打造有价值的网络社区人群聚合的目的种子用户获取宏观调控与制度城邦的宪法与理
本文探讨了在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时,应该如何思考产品的范围,进一步有效控制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
任何在过去五年中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人,都可能听说过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一词。
如果您是负责用户体验的,那么您经常会对这三个字母感到沮丧。可能是因为您通常在项目结束时遇到它们,比如有人会这样说:“这是个好主意,但我们现在没法做。先发布一个MVP,以后再添加它。”这成为一些人的说辞,即使并没有未来迭代的计划。
这个本来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打造客户喜爱的产品的概念,反而成为了发布并不优秀产品的借口,这不是很讽刺吗?
最小可行产品的最常见定义是,产品具有足够的功能足以满足早期客户的需求,并为未来的开发提供反馈。
不幸的是,有时这种说法会被误解,团队认为构建“刚刚好”的产品意味着纯粹专注于功能。然而,产品不仅仅等于是功能的堆砌,不能只是发布有一些功能的产品,然后等待下一次迭代再使其可用。用户的信任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被打破,就很难重建。
下面的模型最初由Jussi Pasanen提出(后来成为关于该主题的任何博客文章的产物),该模型解释了如何在尽快使用户获得产品的同时不让用户失望。它建议您应该在每一层上创建最小的块,而不是逐层构建。
任何MVP都必须具有一系列为用户提供的价值特征:足够的价值,赢得用户信任的可靠性层,以及用户不必过多地理解产品设计的可用性层,和可以获取到一些欢乐的顶层部分。
构建最低可行产品的方法:建立一个切片,而不是一次构建一个层(来自Jussi Pasanen的图表)。
缺了点什么?
这张图还很好地表达了另一个观点:产品层是堆叠在底层的,如果您扩展了一层的范围,则需要增加它上面所有层的范围。
例如,添加的新功能越多,就需要更多的工作来保持产品的可靠性和易用性。如果想要缩小范围,最合理的起点是这个金字塔的基础——功能。
那么应该要包含哪些功能?如何进行决定?我知道您的“UX触觉”(译者注:原文为‘蜘蛛侠的触感’)现在开始感觉到了什么。
我的也一样,直到我意识到“功能层”并非这座金字塔的真实底层。上图仅涵盖了产品本身的特征,但产品并非存在于真空中。我们构建它们是为了帮助希望对我们所提供的价值给予回报的人们,产品的真正基础层应该是受众及其需求。
缩小受众范围
假设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为用户解决问题X的产品,我们应该为哪部分用户构建MVP的来验证我们的方法?
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