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去的50个地方    2020-01-03 18:35:26    25    0    0

世界那么大,想去玩的地方很多,有时候也挺头疼的:头疼钱包不够鼓,头疼假期不够多,头疼怕去错了地方……

BBC走遍世界,列出了一个旅行名单,推荐了50个旅行地,为人生必去的旅行圣地。

 

 


当然了,如果你觉得这份榜单不能满足你的全部需求,哈哈,那你厉害了,是要环游世界了吧?加油哦!


那问题来了,这50个必去圣地中,中国上榜4个,去过18个,就算旅行达人,你去过几个呢?


1

 

美国大峡谷


 

 

美国大峡谷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自然奇观,它的最深处约1.6公里,有500层楼高。谷底的岩石已经经历了二十亿年的岁月变迁,是地球年龄的一半哟。

2

澳大利亚大堡礁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在这里你能看得到各种各样奇怪的野生海洋类生物,绝对能让你惊喜连连。

3

美国奥兰多迪士尼乐园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迪士尼乐园,除了4个主题公园外,奥兰多还透露将增加以阿凡达为主的乐园,据说是卡梅隆亲自设计,想象一下那个画面,肯定超炫酷的。

4

新西兰南岛


 

 

这个岛屿位于南太平洋,因其风景原始绮丽,电影《魔戒3》在衡量了多个地方后还是选择了来这里拍摄。自驾是体验它的最好方式,能随时随地停下来拍出自己最喜欢的风景。

5

南非好望角


 

 

好望角曾被命名为“风暴角”,原因是这里经常有高至20米的巨浪,能够轻易打翻船只,因此它也是航海最危险的地段。但是除去这些,好望角还是很美腻的。

6

印度金庙


 

 

阿姆利则金庙是印度锡克教最大的一个寺庙,整座金庙的建造耗费了750公斤的黄金,远远望去,它就像一颗金色的宝石镶嵌在这里的神池上,其绚丽的程度令人称奇。


7

 美国拉斯维加斯


 

 

它位居世界的四大赌城之首,如果你穷困潦倒,去那里也许能来个咸鱼翻身;如果你钱多得花不完,去那里也许还能体会一下流浪汉的潇洒滋味。


8

澳大利亚悉尼


 

 

在悉尼,你可以享受美食和美酒,在悉尼港游船上观景就餐,到赌城游乐场尽。除了这些,悉尼还有享不尽的阳光、沙滩和海浪。


9

美国纽约



 

 

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这里是现代化最极致的地方。来这里,有必要去华尔街探寻一下经济的发源地,去百老汇看一出美国歌剧,感受最纯正的美国风情。

10

印度泰姬陵


 

 

它被评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是一个真正为爱情而生的建筑。这段爱情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续写;它默默地美丽着,承载了几千年以来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11

加拿大落基山脉


 

 

这座山脉包含了北美洲景色最奇特优美的风景,还有

2019-12-31 11:47:11    10    0    0

2020年,营销世界的变数会更大,我们唯有掌握不变的底层逻辑,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实践,才能在变化中掌握主动。

2019年是品牌营销人焦虑的一年,经济大环境不好,费用紧缩,KPI的压力越来越大。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真正落地并有效果的,不多。

私域流量、下沉市场,具体怎么做?

短视频、直播营销听起来美好,捧红的是淘主播,品牌商的ROI(投资回报率)呢?

品效合一逼着擅长创意与内容的右脑人开始学习数字分析、用户精准运营,成效呢?

这次我用这组来自美国的Marketoonist的漫画,对号入座聊聊热点的营销话题。

一、各种传统营销“已死”的说法

是不是很耳熟?

今年的国内的媒体上同样充斥着“广告已死”、“品牌已死”、“定位已死”的论调。

数字时代,营销方式的确了发生了巨变,传统的理论面临着被颠覆、被更新。不过,变革不会一蹴而就,传统与创新依然会并存。

这不,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峰回路转”和“死而复生”,比如CMO的复活。

过去几年,CMO(首席营销官或者叫市场营销总监)被戏称为是“首席花钱官”。生意越来越难做,CMO在位时间都不长。

百年老店可口可乐是营销的风向标,他们就直接取消了CMO的这个职务,取而代之的是承担增长重任的CGO(首席增长官)。要知道可口可乐是第一个设立CMO职位的公司,之前很多公司只有“广告总监”。

这个举动被认为是跨时代的改变,是营销从3.0进入4.0的重要节点。各种营销专家都忙着把这个案例写进教材。大大小小的媒体都用CMO“失业”、“已死”、“再见”来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

但是,年底的一则新闻让营销专家们和媒体有点尴尬了。我们搜索一下“可口可乐CMO”,对比下标题内容,是不是很打脸?

“如何增长?”是当下所有公司的难题,让擅长品牌推广的市场营销部门来主导,目前来看还是个美好的梦想。

二、最后点击的归因模型

今年下半年,《阿迪达斯:我们在数字营销领域进行了过度投放》这篇文章在国内营销圈引发了“轩然大波”。

阿迪的全球媒介总监 Simon Peel表示:过去这些年,阿迪过度投资了数字渠道,进而牺牲了品牌建设。其中,77%的钱花在了效果,23%花在了品牌,但是回报并不如预期。

原因就是阿迪过去几年一直引用的是一种叫做“最后点击”的归因模型,却没有对品牌力做相关追踪,就是漫画里面那样。

管理者把效果转化归因到最后一步线上购买的功劳,而忽略了之前与用户接触的每个触点的影响力,也就是品牌的作用。

阿迪

2019-12-30 18:26:33    1    0    0

为何成功的社交小游戏让用户离不开?看起来简单到近乎傻瓜的游戏模式,却吸引用户深陷其中,甚至形成习惯。这背后,有着不得不说的游戏套路,设置好游戏套路,就可以等着用户上钩了

近年来,每次一到大的节庆总会有一个连咱爸妈都可以参与的社交小游戏火起来,从一开始的春节集福,到今年的双十一盖楼。

社交小游戏已经成为用户增长很重要的方法之一。

那么,一个火起来的社交小游戏背后有什么套路呢?

一、本能驱动的游戏形式

游戏这个概念对我们并不陌生,从小时候玩的弹皮筋,捉迷藏,到后来的电子游戏,有RPG、ACT、AVG、FPS等。

我们本文要讨论的社交小游戏是怎么区别于其他的游戏呢?

相比其他游戏,社交小游戏的明显特征有几个:长时间跨度,短单天时间投入,低注意力投入。

最早的小游戏之一应该是是我们的启蒙游戏——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是如此简单,以至于几岁大的小孩,在没人教的情况下都可以自己玩起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不需要放太多注意力在上面,相信你小时候也有一边玩俄罗斯方块一边和父母斗嘴的经历。

再后来,随着手机变得更发达,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我们的注意力更加碎片化,产生了对更“小”的游戏的需求。

这就是后来火遍全球的跳跃的小鸟(Flappy Bird)。这个游戏对注意力的要求非常小,所以很多人可以一边玩一边上课。

这就是这类小游戏的根本特点——受本能驱动,动动手指就能玩,非常碎片化,对注意力要求极低。而我们常常看到的社交小游戏(比如集福,盖楼,种树),基本都符合这个规律。

那么除了收集,盖楼,种树这些形式,小游戏还可以有什么其他形式呢?

要想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看看对于用户来说,以上的游戏形式意味着什么。

就如我在上文讲的,这些都是本能驱动的行为;因为只有是本能驱动,才能使对注意力的需求降到最低。

我们人类经历的农耕文明不过几千上万年,但是却在远古的时候过了几百万年的采集生活。所以,原始文明的采集生活,都通过我们体内的基因影响着和我们现在的需求。

很多人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原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金字塔还有更高维度的层次——最底层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是遗传于人类上万年前的采集生活;更高层次的尊重,求职/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则是现代文明和社会中生活的需求。

理解了人类的本能需求,我们就可以列出更多例子,可以运用在以后的社交小游戏形式中:

你可以根据游戏基本形式,想出很多种不同的主题。比如消灭类的,除了消灭病毒,还可以消

2019-12-30 18:25:24    4    0    0

虽然都是老带新,但是“老”有不同,“新”也有不同。依照精细运营的原则,需要对不同的“老”和“新”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老带新的作用,沉淀老用户,转化新用户。

作者:童七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全文共 1761 字 2 图,阅读需要 4 分钟

—————— / BEGIN / ——————

老带新玩法已经是互联网产品较为常见的增长模式。

刚过去的双11,淘宝在盖楼PK中即设计了老带新的模式:若邀请新用户助力盖楼,则可直接为队伍增加50级。

网易严选的常态拼团中也叠加了邀新团的模式:邀请新户拼团,即可用超低优惠价购买商品。

在互联网存量时代,如何更大程度得发挥存量用户的价值,降低获客成本,提高增长效率,老带新这种邀请好友的增长模式越来越被应用在各类APP各个场景中。

在2年多的老带新模式的增长工作中,调研了多家APP的模式,也从实践中摸索了一些方法论,趁着空闲时间做了一些总结,希望能对你有一些帮助。

一、什么是老带新的增长模式?

老带新,也称MGM(Members Get Members)是指APP内的老用户邀请好友注册下载APP,好友完成相关任务后,老用户即可领取相关邀请礼,好友也可得受邀礼。

在这里,我们一般将老用户称之为M1,将好友称之为M2。新用户好友需要完成的任务在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场景中不同,例如完成注册、实名认证、交易下单、办理业务等。

好友完成任务后,老用户领取的邀请礼和新用户领取的受邀礼也会不同,甚至会有些不会设置相关的offer。

二、两个不同维度的增长公式

在了解完老带新的模式后,我们再来梳理下这个模式背后的增长方法论。

1. 面向用户流程的增长方法论

第一个角度是从流程面出发,主要的增长公式如下:

获客量(M2)=邀请页UV x M1发出邀请率 * M2受邀完成率

这个公式是互联网运营中常见的方法论,基于用户参与的流程,关注各个关键节点的漏斗转化。

在MGM中,关键节点主要为M1发出邀请和M2受邀完成任务。

在促进M1邀请上,一方面可以通过offer激励,来促动M1邀请率。如,邀请1人得40元,邀请成功后还可参与抽大奖等;另一方面,通过场景化的嵌入,提升M1的分享邀请率。

用户使用APP时,产品体验很好,再告诉ta邀请好友,还可以得到该产品使用的优惠;当用户参与抢购活动时,没有抢购成功,告诉ta邀请好友,就可以免费得到。

在促进M2受邀完成任务上

2019-12-30 18:23:08    2    0    0

作为一名设计师,笔者总结了2019年里,自己对于设计师专业技能与个人成长的10点思考。

2019已逼近年关,用“年关”这个词形容这一年,一点都不过。不全是年龄的缘故,主要是年初夸下海口规划好的事情,都不敢跟自己清算,真是自欺欺人。黄世仁在年关的时候会放过杨白劳吗?显然逃不过的,所以最终还是憋出了10点年终总结。

要说作为设计师也算是个高大上的职业,当职的你应该感到庆幸。

记得有次去理发,人家说帅哥是做什么职业的,听着有人叫帅哥,就很自信地回答了设计师这个响当当的名头。

没想到理发师立马回复说,同行,我也是设计师!

听完这句话,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导致每次有人问我职业的时候,就说是做网站的,反倒是都能听懂。可见哪个行业都需要设计师,设计的范畴实在太广了。

设计最让人羡慕的地方,莫过于天马行空地创想,美与丑都要屈臣于我们手中的笔。

十字军东征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刺激了文艺复兴的崛起,使得欧洲成为人类艺术的隗宝,这才有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三杰,给人类留下这么多艺术奇迹。

这段历史满目疮痍,但带来的艺术价值无法抹去。艺术在很多人的心中筑起了高墙,无法逾越,对于设计师而言,第一步就是要平衡设计与艺术之间的临界点。

一、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平衡

前人用画笔记录世界的美好,我们用电脑、平板、手绘板等工具来完成,大大提升了效率。

设计的初衷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反衬到设计师身上的职责,就要把产品设计得好看、好用、触动用户的心弦。可见对设计师而言并非只设计表面那么简单,我们不能像大师们那样随心所欲地落笔,不断画出伟大的艺术,而是要在艺术和设计之间做出平衡。

如下图两个相机图标的设计,左侧是简单现代的表现手法,注重简洁设计;右侧是拟物风的写实图标,注重艺术刻画。

罗德岛设计学院前院长约翰·前田在他的著作《简单法则》中写道:最好的艺术总会用很多问题让你的大脑转个不停,也许这就是纯艺术与纯设计的根本区别。伟大的艺术让人迷惑,而伟大的设计则让事物清晰。”体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产品的逻辑更加清晰,好看又好用。

二、全链路设计师

入行广告公司的时候,团队设计某牛奶大果粒的包装,现在超市的货架上还能看到,可想而知这款产品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能持续这么多年。

在广告公司如果哪天不加班,绝对是过年了,这可能就是刚入行新人的宿命。

在美院的时候就喜欢看杂志,一直想做杂志类的设计,可做了以

中台    2019-12-20 18:02:18    27    0    0

近年来,大家都在讲中台,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台?似乎有些明白但又解释不清楚?或许还有朋友对这个概念依旧很陌生,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

究竟什么是中台?

在中台出现之前的传统企业中,无论企业内部的项目结构如何复杂多变,但大多都还是分为“前台”和“后台”这两部分。“前台”即包括各种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比如手机app;“后台”则是面向企业内部开发运营人员的配置管理系统,比如商品管理等。

在这种传统的前台-后台架构中,每个项目、组织都很独立,这就造成了每个项目都在发明同样的“轮子”,这不仅使得开发效率变低,也使得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便有企业整合出了一个中间组织,为所有项目提供一些公共资源,而这个中间组织,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台。

据悉,最早做出中台尝试的是芬兰的一家游戏公司——SuperCell,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提起他们出品的游戏想必多数人都有所耳闻:部落冲突、卡通农场、海岛奇兵、皇室战争……

该公司里,5-7个员工就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开发团队,称之为cell。Supercell的中台,指的是公司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公共和通用的游戏素材和算法整合起来,并积累了非常科学的研发工具和框架体系,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中台。这个中台可以支持若干个小团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款新的游戏。

紧随其后,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开始了各自的中台战略,比如阿里巴巴提出的“大中台、小前台”,华为提出了“平台炮火支撑精兵作战”战略等。根据不同的维度,又可以把中台分为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组织中台等。但无论如何分类,中台的关键都离不开几个词:共享、增效、规模化创新。

在了解了什么是中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企业一定要用中台?它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为什么要使用中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目前企业面临的现状。

区别于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才是数字化浪潮时代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关键,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竞争模式,如今企业的竞争能力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制造能力”变成了“服务能力+数字能力+制造能力”。

如今,早已不是之前开发个产品就能获取大量用户的时代了,随着各类企业的逐渐饱和,获取用户不再像从前互联网时代刚兴起时那么容易,而更难的是,如何留存住用户?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20 17:53:58    18    0    0

上期我们一起聊了《拆解用户生命周期,发现它与正态分布曲线之美》,同时笔者也预告了今天我们要聊的内容——「用户分层模型」,闲话小说,紧接着我们一起看看吧。

《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说道:“我要退出江湖,从此不问江湖之事。”

任我行接着说了这么一句话:“你怎么退,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好一句“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

江湖有流派,更有三六九等,其实在一个产品运营生态中用户也有三、六、九等,这话怎么说?

江湖流派的三六九等有其等级分法,产品中的用户同样是要有区别用户等级的方法,或者说尺度。

有些读者可能会说,用户分层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吗?

可以简单粗暴地利用用户画像加以区分,想做更精细的也可以用“用户生命周期/RFM用户关键行为”方法区分,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看过相关的解释或者案例分析。

笔者认为要将用户分层运营做得更精细,仅仅是采用用户生命周期或者RFM用户关键行为是不够好的。

由于笔者之前是负责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类产品运营,接下来笔者会以投资理财产品跟大家聊聊用户分层的方法论。

(一个思维模型,思维模型指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网络。)

首先,大家要明确做用户分层的目的和意义是啥?

一、运营效能最大化

或者你很早就听说“分层运营”或者“精细化运营”这个词语,可能也听到不同的方法论,但“听到”距离“做到”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那么我们为啥要研究用户,为啥要将用户分层?

其实,就像上面所说用户也有5个生命周期,一个运营策略往往是不能够满足所有生命周期的用户需求。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线上的商品其实都不止一个价格,聪明的人会领取店铺的优惠卡、或者打折券才会死心塌地的决定买买买;而有些人根本不care优惠多少,照样原价购买。

其实这里还用到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策略,目的是同一件商品满足了不同支付能力的用户,最终的结果是GMV的最大化。

同样,以用户精细化分层为基础,将运营手段专业化、模块化,甚至半自动化执行,而从本质上提升运营工作效率,最终提升产品整体创收。

二、分层研究方法论

在用户分层运营模型中,RFM模型早已被广泛深入运用在互联网公司里,它主要运用三个维度来区分用户,分别是:

R(Recency):离某个时间点最近的一次消费,为「近度」维度;F(Frequency):一段时间内的消费频次,为「频度」维度;M(Monetary):对应这段时间内的消费金额,为「额度」维度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20 17:53:15    9    0    0

就像大家说的一样,今年行业很冷,或许明年更冷。大环境如何变,很少有人能预测,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一定是要明白,竞争和生存的直接关系。不要在最寒冷的时候,被行业所抛弃。

接近2019年年尾了,非常适合聊聊过去的行业和职业发展,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去年和今年大家应该都强烈感受到了,互联网正在进入了一个寒冬期。互联网产品和公司接连倒下,新生的产品和公司越来越少,各个细分的行业,行业规模在逐渐走向稳定。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产品经理将首当其中,直面行业的颓势。

2019年,倒闭和裁员的互联网公司不计其数。这其中不少是所谓的独角兽公司,或者说行业内明星公司。即使业务上依然稳健的公司,都在试图减少开支,以图以较低风险的度过互联网的寒冬期。特别是笔者所在的成都,中小型的互联网公司倒闭了一波又一波。

我们了解互联网行业整体情况,主要目的不是传递悲观的情绪,更不是给大家制造焦虑。在行业寒冬下,产品经理的工作的开展,将面对更复杂的环节;职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下文,我们首先说明一下在当前行业态势下,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一些特质,然后分析一下,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影响。以及,更加重要的是,对于产品经理的我们来说,我们要如何应对这种逆境。

当然,内容主要还是针对大众普通的产品经理,对于那些站在职业金字塔顶端的产品经理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担忧。

产品经理的现状

对于产品,产品经理是产品业绩的第一责任人,因此也是行业矛盾的聚焦点。如果产品的业绩出现问题,产品经理将首当其冲,扛起业绩的责任。特别是在这种行业寒冬时期,产品经理将背负更严峻的KPI挑战。

对于产品经理,如果没有做过比较成熟的产品,有比较知名的产品背景背书。很多时候,是非常难以评估产品经理的能力的。对于,所谓的产品经理的技能,都是难以量化的。通俗的方法,都是较为容易理解的。但是,真正能掌握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却又是极少部分人。所以,公司经常会以过去的履历和经验,来评价产品经理的能力。

大部分产品经理都处于垂直的行业中,比如:短视频、CRM、运动等。产品经理需要深入行业,累积行业经验,行业经验能成为产品经理的护城河,但反过来也会掣肘产品经理的职业选择面。所以,产品经理可以凭借行业经验快速跳槽。但反过来,如果该行业萎靡时,产品经理要进入其它行业,是较为困难的。直白一些,就是产品经理的选择面要狭窄一些。

对于大多数成熟且稳定的产品,产品经理的工作将会减少。特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20 13:50:49    9    0    0

文章从商业模型的角度,对刷宝的运营策略进行了分析探究,并总结了刷宝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大家分享。

好久没输出硬核文章了,咱们初心不能忘~

这篇文章,Super试图上升到商业模型的角度去分析刷宝的下沉市场激励玩法是否成立,也希望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里面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真实情况,更多是合理推测。

刷宝简介

“刷宝短视频,是一款主打”边刷视频边赚钱”的专业短视频APP,在这里用户不仅可以发布自己的视频,记录生活点滴,浏览视频还能赚取元宝,所赚元宝自动转现,刷的多赚的多,邀请好友更可领取现金奖励,各种趣味活动随时更新,一起玩一起赚,生活从此充满乐趣!”

这是其官网介绍的内容:

看下来,是短视频(类抖音)+直播+趣头条激励体系的集合体,面向下沉用户,通过买量和社交裂变获客,通过金币体系来促活,通过广告和直播收入来变现的这么一款产品。

对于产品部分,就不过多分析了,打开App,2分钟就可以看穿,整体构成非常简单,主要来分析一下商业模型。

刷宝商业系统中的三个模型分析

一家公司商业系统中的三类模型分别是:商业模式、商业经营模型、业务模型

(1)刷宝商业模式:用户–销售—产品/服务链条:

刷宝面向下沉用户,提供免费短视频、直播服务,并通过广告、直播打赏分成来获得收入

在免费短视频里,是流量+广告变现的逻辑,和趣头条很像

在直播服务里,是平台+佣金抽成的逻辑,类似于虎牙等直播平台

(2)刷宝商业经营模型:核心公式:收入-成本=商业价值

收入包括:广告、直播打赏分成,刚才也说了

成本包括:内容获取成本、带宽等、研发费用、营销支出等等

在后面会详细基于该公式做拆解,以便大家知道为何会算出刷宝每日亏损200万,请接着往下看~

(3)刷宝的整体业务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到,刷宝是非常典型的流量玩法,从下沉市场大量获取用户(包括买量和社交裂变),提供服务(短视频+直播),对应获取广告和直播收入的逻辑。

对应的,在视频内容引入、主播管理、广告投放等方面需要做好保障,特别是需要持续补贴用户的活跃和拉新,以对商业价值产生的路径做好支撑。

深入拆解刷宝商业模型

上面只是个概念,浮光掠影。在商业模式部分也说了,刷宝和趣头条、虎牙有近似之处,下面会借鉴两家已上市公司来反向分析刷宝。

1. 趣头条的M>N理论

趣头条是一家依托于免费资讯分发和免费阅读以及激励式阅读为基础的公司,2018年9月赴美上市。从2016年6月第一版上线只用了27个月!

可以认为他的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12-20 08:46:02    11    0    0

2019年,直播电商的发展如火如荼,重新定义了传统电商的人、货、场。而蘑菇街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准备好了重新迎接挑战。

蘑菇街到了一个新的路口。

2019年,直播重新定义了传统电商的人、货、场概念。各大互联网巨头公司纷纷布局电商直播。但其实,比巨头布局更早的,是蘑菇街。蘑菇街通过电商直播,实现了GMV和MAU的高速的增长。翻阅蘑菇街近两年财报,直播业务的同比增长连年超过百分之百,是非常漂亮的增长数据。

电商直播方面,蘑菇街显然成了淘宝、抖音和快手的老师。不可否认的是,后者来势凶猛:直播为传统货架模式的电商(淘系)带来了丰富的、可占据更多用户时长的好内容;同时,直播又帮助有流量有用户时长的短视频产品(抖音、快手)实现商业变现。

电商起家、供应链占绝对优势的淘宝,通过直播不断创造双十一销量神话,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直播来布局电商;他们开始从头学习做电商,完善自己的供应链和电商底层服务,增加复购的同时,努力减少流量带货的退货率。

蘑菇街该如何扬长避短?

01 直播赛道群雄逐鹿

蘑菇街的直播电商做的比较早。2015年,直播的风口还没起来的时候,蘑菇街率先提出了推红人买手的概念;2016年初,秀场直播、游戏直播、全民综娱直播风头最劲的时候,蘑菇街启动了自己的电商直播。

在抓风口方面,蘑菇街做的又快又早,只是现在,巨头也来了。

增长不错的蘑菇街直播

蘑菇街每年因直播获得超过百分之一百多的增长。2019财年上半年,直播在蘑菇街总的GMV增长占比达到30%。基于效率和增值考量,按照蘑菇街创始人陈琪的最新打算,直播销售或许会接近蘑菇街总GMV的80%。

艾媒咨询在2013年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速最快的一年。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硬件的进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开始了爆炸式增长。当时刚满1岁的蘑菇街,幸运地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波红利。

当时渠道成本价格低廉,一两块钱就可以获得一个新增的付费用户。7年过去了。渠道方面获客成本涨了超过10倍,电商平台想要获取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要付出200+人民币的成本。

流量玩家和人民币玩家纷纷入场

流量开始变成巨头和人民币玩家的生意。巨头们也开始纷纷布局垂类电商。相应的,垂直类电商的流量和市场份额正在被巨头一点一点的切走。除了淘宝、京东等老牌电商,还有拼多多、小红书等后起之秀。再加上抖音和快手流量暴涨之后形成的

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