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为大家用一个做菜的例子通俗的介绍了什么是中台?如果大家还不清楚中台是什么,可以先看我的这篇文章《最近处处惹人爱的中台到底是什么》。本篇开始我将以系列更新的形式分多个专题来为大家详细剖析中台要怎么做?
要进行中台的建设,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中台的建设与传统的业务线维护是不同的,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台建设是一个根据企业业务方向变化而动态发展的过程。
所以要想建设好中台,我们就要学会调研与预判业务,本文以一个事业线负责人的视角,带大家来看看很多看起来毫无章法的公司业务发展路径,背后是根据什么因素不断演化的。
我们先以电商事业线为例,看看如何单一事业线如何是如何演化的。
首先在整个电商系统上线初期,由于业务量不大整个电商后台我们通常是融合在一起开发的,也就是一个后台里面集合了订单中心、商品中心、会员中心等,这些中心只是后台系统的一个独立模块。
我们就以商品中心来看,在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电商公司为了更高效的去进行商品管理会将一个商品模块开始独立并扩充变为一个独立的商品中心,让商品运营团队不再在原后台里操作。
此时我们的第一步先将商品模块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全公司的商品中心的子系统。在随着发展我们发现将所有的商品操作都由一个商品中心进行维护支撑是非常费劲的,例如商品管理中的商品信息管理与进出库管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在商品数量种类急剧上升的时候,以往我们可能是一个业务团队来管理的商品信息与库存,在此时就无法放在同一个模块中维护。
所以我们就需要将库存模块从商品中心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个库存中心事业线。接着我们在发现价格模块在商品中心中由于商品数量的增加与电商的营销方式增多,价格管理机制也需要单独完善。我们发现此时的价格管理系统也需要单独维护,因此价格系统也需要拆分为价格管理与价格走势管理。因此整个产品迭代发展的路径如下图所示。
图:电商后台系统演化
我们可以看到由商品中心我们演化出了三个独立的中心,商品中心、价格系统与库存中心。
除了事业线的演化,下一步我们要学会掌握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历程。相比大家应该经常会在很多产品场合听到——从0到1这一词,那么从0到1到底是个什么过程?负责人又是如何定义企业发展战略的。
让我们以一家虚拟公司:A影视票务公司的业务多元化发展历程,看一个企业如何在发展中去不断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去动态调整自己的业
在当下互联网圈子里要问什么最火莫过于中台这一概念了,各大公司都开始了一轮跑马圈地似的中台建设,那么到底中台是什么呢?本文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在以往的互联网企业生产流程中,我们可以将研发团队宏观的划分为前台与后台两部分。
所谓前台就是用户直接接触到的产品部分,如可在应用商店下载的APP,像微信、抖音、淘宝,或者可以使用的网站等。
用户对产品的认知与体验也由此而生。比如大家对于微信的理解就是这个前台APP展示的一切给大家描绘的:一个绿色图标的应用,里面有我的A、B、C好友。
而后台包含两个部分:
后台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提供的服务都是不被普通用户所感知的,就像用户不会因为应用的并发,传输速度而记住微信这个品牌。
在搞清楚了前台与后台的概念后,前后台模式的产品服务模式我们就可以用一张图来概括描述:
图1
总的来说就是在应用中后台提供能力与计算,前台将后台的能力进行封装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示给用户,让用户能更容易的使用公司提供的服务来解决个人需求。
在开始谈论中台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当下的主流前后台模式并不是在业务实现上出现了问题,不支持眼下出现的种种新业务场景;相反地,这种前后台反而是公司最省事省力的一种提供服务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种模式不需要提供额外的建设,前台完成信息展示与交互,后台做好对应需求的解决逻辑就组成了一个产品。
实际上,中台的出现更多是因为公司业务在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在拥有多个业务线时继续发展遇到瓶颈与障碍后,为了解决如何继续朝下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组织前台业与后台关系新解决方案的统称,而不是某个新的系统。
在互联网进入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的今天,市场中由于存在众多的竞争者,也逼迫着企业需要不断去更新产品去抢夺市场。
而作为实际用户真正接触的前台业务,如:APP、小程序、网站等,必须要快速迭代新的功能才能让用户感知到。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带来的矛盾就是——以往为了支撑前台越来越多的业务,后台不断地建设庞大起来的系统,由于一直在追求稳定性而生,反而在这个时候显得越发笨重起来。这样的后台变得越来越没法去快速响应前端变化所带来的改变。原来的前后台模式的这种直接关联决定了两者的冲突不可避免。
例如:传统我们的一个电商网站,由于用户前端需要组织各种新的销售方式
在前面两个篇章我们已经普及了中台的基础概念与企业业务动态演化的历程,接下来本篇我们就来聊聊各类中台设计的根本性原则是什么?
一、企业设计中台时在想什么?
回顾2019年可以说是中台概念进入规模化建设的元年,这一年中各大中小企业都开始了自己的建设。
但是正如任何概念兴起后一样,市场上开始有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认为现在中小企业去建设中台完全是属于跟风建设,纯属因为看到阿里等巨头开始中台建设自己也想去追一下热点。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实际上各大中小企业之所以会去选择中台建设的一个本质原因是因为当下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一个竞争非常残酷的“市场渠道主导”阶段。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大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壁垒,A公司可以做一个抖音,B公司可以做一个飞音,单纯的技术实现已经不再是制约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关键性问题了。而大家比拼的是谁能找到更好的流量渠道,可以说整个市场已经和传统线下的经销商分销体系一样了,就是在比拼企业的铺货渠道(APP传播渠道)。
进入这种典型的市场时代,各大企业想要生存下去的关键就是能否去提升公司内部运营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开支。
从管理学上来说一个公司的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在互联网公司中固定成本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员工工资。
可以给大家算笔账,一个工资1万块的员工,企业最终的支付成本要在1万6左右(因为要加上企业交五险一金等),那么假设一个100名员工的企业,一个月他什么都不干就要付出160万的固定成本。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为什么临近年关会出现这么多裁员信息,因为企业必须要进行开支压缩,为自己的主营业务预留足够的现金流。
但是减少研发人员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必然会导致项目的研发进度下降,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既减少开发人员的同时又能让项目保持原来的开发效率不变呢?
正是因为这样的需求出现,这个时候主打解决两类问题:企业内部复用率与统一整个公司的设计体验的中台方案,就一下成为了企业主大肆追捧的原因。
这里给大家拓展一下我们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转折点。
图:互联网产业的三次关键转折点
这三次发展转变是互联网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第一阶段:早期互联网的补贴型模式,企业给用户钱让用户来使用产品,目的就是快速拓展业务市场占有率;第二阶段:当第一批股权基金到了兑付期,发现大量互联网项目都是失败的,出资人都是亏钱,所以投行不再那么容易拿到钱,互联网创业公司也不再那么容易拿到融资,此
近年来,大家都在讲中台,那么究竟什么是中台?似乎有些明白但又解释不清楚?或许还有朋友对这个概念依旧很陌生,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
究竟什么是中台?
在中台出现之前的传统企业中,无论企业内部的项目结构如何复杂多变,但大多都还是分为“前台”和“后台”这两部分。“前台”即包括各种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比如手机app;“后台”则是面向企业内部开发运营人员的配置管理系统,比如商品管理等。
在这种传统的前台-后台架构中,每个项目、组织都很独立,这就造成了每个项目都在发明同样的“轮子”,这不仅使得开发效率变低,也使得企业难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开发效率,便有企业整合出了一个中间组织,为所有项目提供一些公共资源,而这个中间组织,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台。
据悉,最早做出中台尝试的是芬兰的一家游戏公司——SuperCell,说起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提起他们出品的游戏想必多数人都有所耳闻:部落冲突、卡通农场、海岛奇兵、皇室战争……
该公司里,5-7个员工就可以组成一个独立的开发团队,称之为cell。Supercell的中台,指的是公司将游戏开发过程中公共和通用的游戏素材和算法整合起来,并积累了非常科学的研发工具和框架体系,构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中台。这个中台可以支持若干个小团队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款新的游戏。
紧随其后,国内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开始了各自的中台战略,比如阿里巴巴提出的“大中台、小前台”,华为提出了“平台炮火支撑精兵作战”战略等。根据不同的维度,又可以把中台分为业务中台、技术中台、数据中台、组织中台等。但无论如何分类,中台的关键都离不开几个词:共享、增效、规模化创新。
在了解了什么是中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企业一定要用中台?它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为什么要使用中台?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目前企业面临的现状。
区别于传统“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模式,“以用户为中心”才是数字化浪潮时代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关键,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竞争模式,如今企业的竞争能力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制造能力”变成了“服务能力+数字能力+制造能力”。
如今,早已不是之前开发个产品就能获取大量用户的时代了,随着各类企业的逐渐饱和,获取用户不再像从前互联网时代刚兴起时那么容易,而更难的是,如何留存住用户?
如果一定要把中台当作创业目标,不妨认真思考一下已故的红杉创始人唐·瓦伦丁经常问创业者的一个问题:“Who cares?”
如果把中台当作一个方法论或者探索实践,讨论这个主题很正常;但如果是半个IT圈儿都在热闹地搞中台,那就不太正常了,Why?
中台概念就是在炒冷饭中台是做什么用的炒作会使中台脱实向虚中台不是创业该干的事
一、中台概念是在炒冷饭
浏览网上火热的中台,大部分都是在定义和解释啥是中台,也就是说大众认知还在营造概念阶段。
实际上,中台的应用和实践早已有之,而且并不是IT界首先提出的。中台是以一种有效的运作结构,广泛存在于商业组织、企业、军事组织,以及其它组织运作形态中。
无论是商业零售,还是军事作战,都因为先有了前端和后端,才演变出对中台结构的需要。中台存在的意义,无非是将后台能力变现,对前端形成强力支持和快速反应;更重要的是,中台必须能够输出决策结果和产生行动,否则毫无意义。
以商业组织为例,即使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沃尔玛就能根据前端零售店的详细销售数据,及时分析和预测货品配置需求,可以精确到颜色、型号等。
再举个军事作战的例子,二战时期的美军在各个战场上,看起来有打不完的弹药、耗不完的燃料、充足的食品补给、及时准确的情报……但其资源却在万里之遥的美国本土,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依靠庞大的中台体系,支持到世界各战场。前方战场上的一名士兵,平均就有12名人员支持,在战场-基地-本土形成前、中、后台的效率系统。
回到现在对中台的各种定义和解释,朝着两个极端走去:
一面是捆绑了数字化、企业转型、赋能、大数据、技术架构等一些令人摸不着头脑、大而空的概念;另一面是罗列了大数据、架构、业务等所谓场景,试图证明物理中台必须存在。实际上,业务元数据存放在哪里、订单在哪里计算、在哪里出运营数据表,这些并不会影响中台逻辑和目标实现。也就是说,中台未必真需要中间有个“台”。
去年我们交付的一家IT集团公司项目,今年业务老总问我:咱们这个项目不就是中台嘛。
的确,互联网、微服务、数据分析等技术,为“老中台”提供了更好的实现路径、手段与效率;这是发展的自然路径,而不是另一个新方向。
二、中台是做什么用的
我们从分别从信息维度和业务维度,来说明中台的用途。
1. 信息维度
首先,中台主动收集前台业务信息和数据,意味着不需要前台有意识去存数据;减轻一线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还能收集到更多数据。其次,综合分析前端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