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看这本书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纷争与协作。
你我当下更加心知肚明,国家间从来不缺乏各种“战”。截至目前,我也经历过三五家工作单位。从小到大,更是参加过不少学习组织。也曾旁观过,很多大家庭中各兄弟姐妹小家之间的关系。大到国家间,中到企业各分管领导间,小到一个学生组织内部,甚至一个家庭兄弟姐妹间,都涉及团队协作问题。团队协作是管理领域逃不开的话题。
我认识一些职业培训师朋友,其中有一位,他是这门课的认证讲师,我是从他那里知道有这本书的。因为读和君商学院,这是一块神奇的试验田,我希望在班级内甚至学院内打造卓越的团队氛围,助力释放更大的能量,于是我开始读这本书。
二、这本书讲了什么
书的结构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前面80%是在讲一个空降CEO开展团队管理帮助企业起死回生的故事,后面20%在总结提炼故事中的理论干货。我把书的理论干货用自己的话,总结成下面这张图。中间内容是书中的理论框架,两侧的内容是我自己的理解概括。
三、障碍分析与对症下药
【障碍1】缺乏信任
内心戏估计是这样的:“千万别露怯,要保持神秘距离,层层包裹起来”。其实主要是怕露出马脚显得自己不行,怕别人太行。于是各自划好安全距离,都封闭起来,不轻易越线闯禁区。
这是“心病”,解药就是“相互走心”。多开展“非工作场景”的非正式沟通,一层一层剥洋葱讲故事,互相暴露,增强安全感。
最后达成团队共识:有弱势与不足并不可怕,讳疾忌医导致的江河日下才可怕。
【障碍2】惧怕冲突
内心戏估计是这样的:“有冲突就是不和谐,冲突就相当于公开对立与分裂”。哪怕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也行。
这是“伪善”,解药就是“伪恶”。强制公开进行观点辩论,只谈观点,就事论事,不进行情绪化的人身攻击。有意见当面提,对当面不提事后不动或乱动者,严惩。
最后达成团队共识:有冲突分歧并不可怕,一团和气导致的乌烟瘴气才可怕。
【障碍3】欠缺投入
内心戏估计是这样的:“决策要绝对稳妥,不能有失误,大家都一致同意才行。”其实是被“不容错”的毒性氛围污染了,所以会坚守“宁可无功,不能有过”。事情容易一直保持一种含混不清、悬而不决、拖着不动的状态。
这是“不作为”,解药就是“胁迫行动”。利弊讨论,统一口径,明确指示,设定期限。
最后达成团队共识:做出不当决策并不可怕,缺乏信心导致的错失良机才可怕。
【障碍4】逃避责任
内心戏估计是这样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就开始倡导,我们做事情要跳出舒适区做事,才能快速成长。然后,有很多人都这么做了,但能够真正获得成长的人并不多。为什么呢?
因为这是一个思维误区,跳出舒适区等于是做自己不会的事情,人们对于未知,没有把握的事情,天生就有恐惧心理,而恐则生惰。
所以,很多人都源于恐惧和懒惰,一直在准备,却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不是因为不愿意做事,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这种担心就是因为我们即将要做的事情,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
就写作而言,为什么那么多人坚持不下去?最重要的愿意之一,就是在开始的时候,做舒适圈外的事情,比如,你的能力只能写100个字,你非要让自己写1000个,试想一下,写1000个字对于只能写100个字的你而言,会不会让你对写作这件事产生焦虑和恐惧呢?
所以,跳出舒适圈指的是一种结果,而非是过程。你可以从100个字写,然后等100个写好了,能写200个了,再写200个,逐次到达1000个字的目标。
试想一下,我们做的每一步是不是都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然后不断坚持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来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而扩大自己的舒适圈,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就倡导我们不要去做能力范围的事情,但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我们所有要达成的目标,其实都是能力范围外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分钟经理人》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在书中,作者把所有能力圈外的事情,用自己37年管理咨询公司的经验,在结合各种案例实践基础上,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了一种叫做一分钟目标管理法,是如何来帮助人们获得成功的。
这本书的作者叫肯·布兰佳,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布兰佳还一手创办了国际管理公司,目的就是培养领导人才。所以,这本书一直奉为被500强企业必读书籍。
为什么《一分钟经理人》会被这么多人追捧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本书它能够把你不会的事情,统统分解为你能力圈内的事情,让你用能力圈的事情,不断的扩大自己舒适圈,从而迈出第一步,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们就把这本书中的精华内容,总结为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目标管理能力的9个策略,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001 舒适区外是目标,舒适区内是执行
所有的放弃,都源于你执着于做能力圈外的事情
之所以我们选择放弃,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事情,遇见了难以克服的问题,感觉自己无法完成目标,或者看不见成功的希望。
而这些问题,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