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新时代调侃 IE 浏览器兼容性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忘记了 IE 浏览器是第一款支持 CSS 的商用浏览器;当我们惊叹于 Chrome 将 Webkit 内核发挥的如此极致的时候,又或多或少忘记了 Safari 才是 Webkit 内核的始作俑者。千姿百态的浏览器中,有的很早就被淘汰了,有的直到现在还被广泛使用在各类主流操作系统之上。有趣的是,纵观浏览器的发展史,其内核的派生、竞争与互相借鉴共同演绎出了盘根错节的“家族图谱”。
本文通过回顾两次浏览器大战,并对各大主流浏览器的发展作出简介,展开一场浏览器内核的初探之旅,揭开神秘的面纱。
尽管在各式各样的浏览器中有的仅提供纯文字接口来实现 HTML 页面,但绝大多数现代浏览器都或多或少拥有有如下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将能够提供上述多个功能的应用程序称之为浏览器。
2003 年,苹果公司开发的 Safari 浏览器代替微软公司的 IE 浏览器,成为了 Mac OS X v10.3 之后版本的默认浏览器。同时 Safari 在不久之后带来的大名鼎鼎的 Webkit 内核,这一系列动作都印证着曾大一统主流浏览器江山的 IE 浏览器份额逐渐受到其他浏览器蚕食,由此划分开了第一轮浏览器大战和第二轮浏览器大战的时代背景。
第一轮浏览器大战主要围绕在二十世纪末期——人们开始注意到万维网,而当时的市场及网页浏览标准均以 Netscape (网景公司)主导。这一主导性来源于其推出的 Netscape Navigator 浏览器改进了“史前”浏览器 Mosaic 的实用性及稳定性,同时在网络上提供免费试用版俩个要点。这时,以用户界面友好立足市场的微软公司也通过争取到 Mosaic 的授权开发出了 IE 浏览器。俩者为争取更多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