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争议品效合一,不如研究一下品效统筹。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社群、粉丝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涌现,企业的增长焦虑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要把品牌和效果对立起来,提出“品效合一”。
近年消费者减少购买传统大品牌,转向电商崛起的新品牌。因此,有人认为品牌失灵了。
在我看来,不是品牌失灵,而是传统的大品牌存在营销和组织惯性,对品牌营销的环境变化反应迟钝了。
因为品牌方法论,从传统的“企业品牌”转变为企业—消费者“共创品牌”。
宝洁经历了长达10年的衰退后,在2016年对Olay和SK-II品牌重塑。品牌营销开始转型升级,成功推出了一系列互联网营销案例,比如《母亲节最好的礼物》《她最后去了相亲角》两个视频,获得消费者极高的关注度。
2018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7%,这两个品牌逐渐成为宝洁业绩增长的新动力。
反观国内的新品牌,之所以在短短几年风生水起,原因就是在传统的“企业品牌”阵地上,他们无法撼动宝洁这样巨无霸,只好被动地尝试大品牌还没来得及触碰的新战场,电商和新媒体。
本质上,这是新品牌实现的颠覆性创新。
与其争议品效合一,不如研究一下品效统筹。
一、品牌效应是消费者学习的结果
品牌的诞生,反映的是人类认知和感知外界事物的天性。你可以不用“品牌”这个概念,但是你必须用到基于认知和感知的营销方法。
当消费者的认知和感知,朝着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名词上集中时,品牌就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了。
品牌内化为企业的品牌资产(品牌联想、忠诚度、知名度和感知质量),外化为品牌标志和口号,以及带有这些标志和口号的包装、海报、文案、视频和故事。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营销人员都是教案设计师(教师+设计师),只不过手里拿的不是教科书和设计稿,而是品牌资产工具。
品牌营销的任务就是开发品牌资产工具,帮助消费者理解你的品牌是什么,有什么用,代表什么。
这种教案设计师的作用从消费者首次接触商品就开始了。
当你在琳琅满目的货架或电商网站上选购一款商品时,消费动机无非两种来源。
推广信息:由非品牌因素驱动,比如明星代言人的电影、KOL直播、热点话题、海报、双十一促销、百度广告等;你会先看到这些推广信息,再选择心仪的品牌。品牌信息:由品牌因素驱动,比如消费者对品牌代表的功能效用的信任、品牌体现的积极的精神和情感;这时品牌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不借助明星代言、热点话题、促销等方法。很多时候,推广信息和品牌信息是融合的,但为了理
年轻的外表可以轻易打造,但年轻的内心,却要靠不断的求索、试探和沟通。而在一次次求索中,年轻人的面貌逐渐清晰,品牌的灵魂,也将越发生动。
如今,年轻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升明显,正在成为未来的消费主导者。
有相关机构研究发现,2021年城市人口消费的每100块钱中,会有70多块钱是由年轻人花出去的。很多品牌为了挖掘隐藏在年轻人身上的消费潜力,也是不留余力,争先恐后想讨好年轻消费者。
品牌与产品一样,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唯有不断的年轻化迭代,才能保持品牌活力,不被用户抛弃。市场的更迭,让很多品牌不得不使出应对手段,而年轻人作为市场中的消费主力,也令品牌们深刻认识到了“得年轻人得天下”的要点。曾经的年轻客户已经步入中年,当面对新生代的消费者,品牌又面临着年轻化的问题。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品牌的年轻化可以一扫疲态,抓住年轻人的市场。
品牌年轻化,就是要让品牌更加契合年轻人的需求。这一代年轻人到底需要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品牌年轻化?
首先我们要对这一代年轻人进行定位。
一、重新理解这一代年轻人
我们所说的这一代年轻人,主要是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也就是被称作“95后”的一群人。根据美国对于人的代际分类,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又被称作“Z世代”。同之前的各个世代相比,这届年轻人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呢?
1. 身份构建:更有责任感的一代
Z世代受到的教育程度高,具有多维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强,具有创业精神,喜欢强烈的个人风格。拥有强烈而丰富的自我意识,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价值。
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传媒标志研究分析数据显示出近九成13—18岁的人群认为取得好成绩很重要,63%的人因为教育方面的原因喜欢去上学。据研究机构Pew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与其他世代的人群相比,Z 世代更看重大学学位,他们有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人。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国家卫生局表示,青少年饮酒、吸烟、发生性关系、早孕等情况从1991年至今已下降44%。Z世代比千禧世代似乎更有责任感、更睿智、更宽厚、更具包容性。此外,Deloitte(德勤)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Z 世代比千禧一代更坚韧。调查显示,25%的千禧一代表示,会在未来两年内辞去目前的工作,理由是得不到赏识。但只有15%的Z世代选择了这个理由。
2. 永不下线:线上生存的新一代
在智威汤逊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英国和美国Z世代的研究中,这些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