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数据运营的五步法:定标、建模、归因、上线、复盘。
现在很多产品需要在公众号上完成售卖,公众号现在是现在众多产品宣传推广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公众号文章的转化(带货)。
那么该如何提升公众号文章的卖货销量呢?本文就通过一个案例来告诉大家如何通过数据运营的方法和思路快速的提升公众号卖货的销量。
以我操盘的一个客单价为169元的课程售卖为例,这个课程是讲声乐的,也就是唱歌,最终文章阅读量达到了3000,售卖出课程200套,成单率高达15%,实现单篇文章营收过3万元。
没有花一分钱推广,只靠有不到5万粉丝的公众号和6个微信号朋友圈推送完成的。那么到底该如何通过数据运营的方法做到这些呢?
第一步:定标
定标,确定运营活动或项目的一个核心数据指标。通常为了找到核心的数据指标,我们要先明确我们的运营目的。
例如对于销售型的公众号文章来说,运营目的一般是为了卖货(卖课),此时核心数据指标就是文章的最终销量。
明确最终销量的意义在于,我们之后所做的所有的运营策略和行为都要牢牢的围绕销量而展开,不要最终偏离我们的核心指标。
第二步:建模
建模,建立核心数据指标和二三级指标的关系模型。把核心数据指标拆解为可以清晰的指导运营策略的二三级数据指标,最终达到数据指导运营的目的。
那么该如何拆解核心数据指标呢?
关键方法就是梳理用户的整个路径。确定每个路径步骤上的数据指标,而这个指标就是我们想要的二三级数据指标。
例如这次公众号卖课文章的用户路径是:
那么很明显二级指标就是文章的阅读量和商品的访客数,而三级指标就是公众号文章的总曝光量,文章点击量,文内商品的点击数以及购买按钮的点击数。而此时我们就可以建立了核心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关联模型。
假设核心指标也就是下单数为X,曝光量为A,文章打开率为B,商品点击转化率为C,下单转化率为D,那么我们此时就得出了下单数的公式模型X=A*B*C*D。
第三步:归因
归因,梳理出影响三级指标的所有因素。知道了下单数到底跟哪些数据有关之后,我们重点就是提升每个环节上的数据。而这些数据的影响因素又是可以显而易见的,这步也是整体数据运营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
首先A是文章的曝光量,这个数据基本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你微信生态的整体资源。例如你公众号粉丝数是多少,你是否有一些私域的微信个人号和微信群。
这次我们的曝光数是只有6个微信号,每个微信号基本是是2千左右的好友数,以及公众号不到
双十一火热的背后,隐藏的问题也在渐渐浮出水面。主播流量二八分化,头部主播之外,剩下的各路中小主播流量有限。电商双十一增长疲态尽显,增长的新突破口又在哪里?
双十一近了,各平台明里暗里打的不可开交。玩到今天,双十一直播带货不仅是标配,还正在成为新引擎。网红主播尤其是头部顶流的加入,双十一的喧嚣更胜以往,当然众所周知,薇娅与李佳琦是其中最亮的两颗星。
去年双十一,淘宝400万粉丝的主播薇娅,两小时带货2.67亿;今年618,李佳琦在淘宝一场直播卖出15万支唇釉,3分钟内卖出了5000单资生堂精华红。在双十一的预售大战中,“口红一哥”李佳琦再度刷新纪录:39款商品几乎秒光,4个多小时累积突破3000万围观。
但网红带货模式的隐忧开始凸显:李佳琦卖锅直播翻车,雪梨自曝刷单,薇娅质疑邓伦被打脸,给风口上的直播电商埋下隐患,更牵扯出了商家盈利难、退货率高、头部主播也存在刷单等种种问题。
笔者此前指出,当下大量品牌都签好了网红,只等双十一收割,带货一哥直播翻车事故,对网红带货的整体信誉度多少产生了坏的影响。但从当下以及未来的趋势看,无论是淘宝天猫以及其他平台,都已经把直播带货模式作为新的增长引擎。
主播流量二八分化,后劲不足隐患凸显
据业内的判断数据,淘宝直播的GMV,薇娅占了30%,李佳琦20%。从21日预售开启当天的淘宝主播排名来看,排名第一的薇娅热度值55576万,而第二位的李佳琦热度值33658万,第三名热度则断崖式下跌到2814万,与业内判断数据大致接近。
全国又有多少主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数据显示浙江义乌就有“网红直播”从业者6000多人,涉及市场经营户3000余家。想想,整个主播江湖成千上万的主播,两个头部就分割了一半的流量,剩下的50%留给各路中小主播去争抢,这种模式的未来在哪?
当然,平台若能通过流量品牌扶持机制不断制造新的李佳琦,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但一个业内共识则是,李佳琦是无法复制的。
无论是李佳琦还是薇娅,他们的走红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一方面都是搭上了流量红利的快车,另一方面,李佳琦薇娅们的成功背后有个人能力、魅力与团队等多种原因,包括自律、努力、有网感、会表达,有观众缘。
比如说在成为网红之前,李佳琦就已经屡屡拿下欧莱雅专柜销售冠军。薇娅刚开始做直播每个月亏50万,自己贴钱做全网最低价。
这些更多是个人能力、天赋与时代风口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他们的成功其实正应了《中国合伙人
本文根据神策数据联合创始人 & CTO 曹犟发表的《数据治理中的一些挑战与应用》主题演讲整理而成。
本文将为你重点介绍:
数据治理的概念与重要性数据治理面临的挑战数据治理与组织架构数据治理中的应对许多大数据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恰逢专注于业务流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数据化转型。
但在很多时候,数据其实还只是 IT 化的“副产品”,早期的工作思路仍然围绕如何将业务 IT 化,而数据只是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即所谓的“副产品”。
由于在数据生产的过程中并未做到足够重视,数据质量与可靠性则很难得到保证,这也是数据治理在现在得以被重视的重要原因。
在业务 IT 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第三方厂商、自研等方式构建多种数据系统,采用多种系统中的数据化治理,是实现数据效能、数据驱动业务的关键步骤。
早期,企业用信息技术去构建业务流,而现在,我们试图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行业中的一些大数据处理以及分布式处理技术构建数据流,但在构建过程中,过多强调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对数据的治理。
数据治理是整体性问题,并非仅是技术问题,市面上数不胜数的商业组件可以解决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查询等问题,但是在实际的业务情况下对于数据治理这样一个系统性工程,目前却并无现成的产品或技术可以直接解决。
我们可以尝试用数据治理的角度来解读上图。
构建数据流的过程,很大意义上是为了解决分布在 IT 系统里各个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用一条完整的数据流将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孤岛打通,同时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个打通的过程,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数据治理。这也反映了我之前尤为推崇的一个观点——构建数据仓库本身就是一个数据治理的过程。
另外,对于数据的本质,我一直推崇如下两个定义:第一“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第二“大数据的本质,就是用信息来消除不确定性”。
同样,对于数据驱动在业务决策和产品智能两大方面的应用,也都将建立在数据治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
一、什么是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的本质是组织对数据的可用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整体管理。
1. 数据治理的本质
可用性指数据可用、可信且有质量保证,不会因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偏差,从业者可以放心地根据数据结果做业务决策;完整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数据需覆盖各类数据应用的需要,另一方面指不会因为数据治理没有到位而造成数据资产的流失,也即影响数据资产的积累,这也是神策数
什么是产品思维?就是根据功能设计看出他们之间的关联以及交互逻辑,能基于现有模块去构建、梳理新的功能需求,并提供解决方案。提升产品思维能更好的解决产品上实际问题。
产品是服务用户的介质。技术会进步、产品会叠代,很多事物一直在变化。以前我们写信通讯,后来有了电报、有了电话、有了微信。在通讯这件事上,一直没被变,只是物体形态变了。
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人性的需求,其实满足某种需求的产品一直在,只是看待事物的思维改变,导致形态发生了变化。
就像福尔摩斯说:其实证据就在你眼前,但是你看不见。所以当我们没有产品思维的时候,往往很多机会放在你面前,但是你视而不见。
很多人都说:产品思维我也知道,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本文会从微观层面阐述产品思维,希望可以帮助一些产品经理等更好地了解产品思维。
一、如何搭建角色关系图
角色关系图怎么搭建呢?
决策者或者Boss一般都非常忙碌,不可能整天对他们进行追问。我们需要整理好整个项目的相关的资料,遵循敏捷原则,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模拟分析、快速沟通、修正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在搭建角色关系图的过程中,决策层的参与和建议至关重要。因为搭建角色关系图,可以帮助你在设计中变得有理有据。
同时,由于关系图是经过决策层参与的,他们对产品的理解往往更加全面和深入,能对业务提出更多建设性建议与方案,也便于获得更多的资源。
1. 产品背景
总所周知,淘宝是C2C网购平台,闲鱼是闲置交易平台。
顺着产品定位,去了解一些产品背景相关的行业资料和竟品信息,他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产品想要提供的服务是什么,并以此作为一切的判断标准。
2. 用户画像
画像是给用户贴标签的过程,通过给用户贴标签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用户的心理模型,更好地从用户的角度去出发。
比如淘宝是:生活在一线城市,25岁的月光族,消费价值观是:冲动消费;而闲鱼则是:居住在三线城市,34岁的工薪族,消费价值观是:在乎性价比、货比三家。
3. 使用场景
使用场景则是由抽象转化到具象的步骤,在这一步通过很多的用户使用路径来设计策略。用户在淘宝订单详情页看到「转卖」入口,并引流到闲鱼出售,形成使用路径。
了解和整理完上述资料,基本对行业、产品业务和新需求,已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再通过会议,把决策者拉进来一起模拟分析一遍,通过会议沟通,调整和修正对业务的理解,就可以把角色关系图梳理出来,团队的人可以把角色关系图打印或画在墙上,便于团队
分析和综合同样重要,它们中的某一个在创建选项,做出选择并指导你在问题陈述中定义设计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定义阶段是设计思维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是明确表达你和你团队要解决的问题的阶段。
设计思维过程中,第一阶段是研究或共情阶段,然后进入定义阶段。在此阶段,你将使用多种方法来帮助你从研究阶段中总结出重要的发现。你的目标是深入挖掘目标群体以及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
为了进行创新并能够构建出对能实际解决用户问题的设计方案,你必须首先定义一个具体而引人注目的问题说明,然后将其用作你要设计的解决方案的指南。
定义模式的两个目标是加深对用户和设计背景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的问题陈述。——d.school, Bootcamp Bootleg
在定义阶段中,你的目标是定义一个有意义的、可操作的问题陈述并且需要你和你的团队集中精力解决它。定义阶段包括深入了解你应该解决的有意义的挑战,以及你可以在设计工作中运用的想法。
当你学习如何通过构建问题陈述来掌握问题的定义或设计挑战时,它将极大地改善你的设计思维过程和结果。
为什么?
对问题陈述的精确定义将指导你和你团队的工作,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启动构想过程。它将使你的设计目标更加清晰。相反,如果你不重视定义阶段,你将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作者/版权所有者:Teo Yu Siang和交互设计基金会)
什么是定义?
在定义阶段中,你和团队将会分析整合在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共情阶段)中收集到的信息,从而定义目前为止所确定的核心问题。
定义阶段是你把共情阶段的结果分解并综合为令人信服的需求和见解,并界定一个具体而有意义的挑战。这是一种“聚焦”而不是“张开”的模式。——d.school, Bootcamp Bootleg
定义阶段可能是设计思维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因为问题的定义要求你从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共情阶段)开始综合你对用户的观察。
(作者/版权所有者:Teo Yu Siang和交互设计基金会)
国际设计咨询公司IDEO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布朗(Tim Brown)在《改变设计:设计思维如何改变组织和激发创新》一书中写道:
分析和综合同等重要,在创造选择和做出选择的过程中,每一个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共情阶段的分析
分析是将复杂的概念和问题分解成较小、易于理解的部分。例如,在设计思维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共情阶段),我们会观察和记录与用户
需求分析让人头秃,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希望给大家以帮助。
你有没有因为需求分析四个字,而感到头发日渐稀少?你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是在思考领导说的“把系统优化一下”这句简单的话?你又有多少次面对客户无休止的需求变更,而想要拔刀相向的冲动?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朋友,你的福音到了,欢迎来到大型情感类专题:如何进行有效需求分析?
左脑喜欢逻辑,右脑喜欢故事;最好的陈述一定是起于故事,终于逻辑。
今天的内容,就让我们从一则生活中的故事开始吧。
生活故事
有一天夜里,资深需求工程师老余刚忙完一个重要的项目,带着放松的心情进入了梦乡。这时他年仅3岁的小孩夜里醒来,吵着要吃饼干。孩子的妈妈首先被吵醒,带着情绪训斥了小孩:“半夜三更吃什么饼干,好好睡觉!”没想到小孩不依不饶,继续哭闹着。不久老余被吵醒了,他安静地走到客厅,找了一小会儿,果然没找到饼干。他随手拿了两块吐司面包走进卧室,脸上掠过一丝自信的微笑。“小子,没有饼干了,吃点面包填肚子吧!”老余边说边把吐司塞到小孩手中。果然,小孩接过面包后就不再哭闹了,吃完一片就乖巧地躺下。不一会儿,老余家又归了平静。
分析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
小孩子提了一个需求,即要吃饼干。而妈妈考虑的是,家里没有饼干了,并且是半夜,想要实现这个需求的话,肯定还要起床下楼,并且找到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个实现成本太高了,于是断然拒绝。而爸爸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小孩子半夜要吃饼干,这并不一定真的是想吃饼干,极有可能是饿了。这样的需求,可以通过其他更易实现的方式更好地解决。于是,随手的两块吐司面包,就让这个家庭又重归了平静。
典型的三类人群
孩子=客户
那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够直接说“我饿了”,而是一定要“吃饼干”呢?
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客户思维方式。
我们先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在方案级的探讨,客户是感性的;而在问题级的探讨,客户是理性的。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客户说,xxx功能我们想要,你给我们加一下吧。
这样看似非常明确的需求,但往往很容易发生颠覆性的需求变更,到最后客户自己明确说明的这个功能,自己又把它给亲手砍掉。原因可能很简单,也许就是三个字:不好用。
这种经历,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句话很关键:客户是问题专家,而非解决方案专家,他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够完美解决他遇到的问题。
小孩子提出想吃饼干,这是一个方案级需求,这极有可能是
iOS 13带来暗黑模式,这样的设计对于用户体验有什么作用呢?产品如何要适配暗黑模式,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呢?
其实是想更新一篇长文,但是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经常更新,所以我把长文分成了两篇。
第一篇主要讲暗黑模式;第二篇主要讲iOS 13交互优化。
前言
之所以要写,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仍对暗黑模式有一些不同的误解。
描述不合理之处还请指正。
首先讲两大系统对设计的定义。
iOS 设计主题和设计原则
(具体描述做了删减)
关键词:尊重、限制、习惯
设计主题着重描述的是对于内容的凸显;设计原则着重强调交互体验。没有因为暗黑模式而对主题和原则做过多更新。
Material Design设计目标和原则
Material Design是一种结合了传统优秀设计准则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的视觉设计语言(Material Design之后简称MD)。
关键词:开放、创意、品牌
MD本质上是印刷设计的延伸,通过MD自身的介绍、目标、原则可以看出,它主要强调的是视觉效果,排版、层级、创意、品牌等这些信息。
那么意味着在这套系统下,设计师会有很强的创造性和表现欲;对于用户内容识别、用户体验提及较少。
小结
iOS更侧重于用户体验和内容引导交互,MD侧重视觉设计和品牌传递。
一款产品的成功因素有很多,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品牌传递绝对是其中之一。
在咨询公司的我意识到传统企业(甲方)开始推动/干预设计,做为设计湿需要了解更多设计以外的事情,以帮助你更精准理解客户的需求(比如:定位、运营、用户、业务线、信息整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你了解的信息会辅助你对体验、品牌、定位有更深的思考,完成产品的升级。
所以说,设计规范和原则只是帮助我们别犯一些低级错误,具体落地实施考虑的点会更多。
不过涉及到暗黑模式,由于大前提的不同,所以设计风格也会略有不同。
Dark Mode
小科普
1)暗黑模式真的能够省电吗?
暗黑模式确实会省电,但也是基于你的手机屏幕是OLED屏幕,OLED屏幕在黑色像素下几乎不发光,所以才会有省电的效果(iPhoneX以下都是LED屏幕,没有明显省电效果)。
2)暗黑模式是否会护眼?
并不会,是的,不要再YY了。
暗黑模式仅仅只是减少了光污染,让眼睛更加舒适。造成眼睛损伤的是蓝光和频闪。事实上并没有减少蓝光,也没有解决频闪的问题,所以没有;唯一有用的是夜览模式,开启后会页面变黄,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蓝光的摄入。
iOS Dark Mode
层级:在浏览官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进军小众市场的价值与意义,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方法论。
大疆创新于今年5月份发布了灵眸运动相机,正式进军运动相机市场,剑指行业领头者GoPro。这引起了技术圈内的不小波动,一时之间关于两者的PK、评测内容层出不穷。
运动相机的兴起源于户外极限运动,目标群体是喜欢运动,特别是极限运动的用户,如热爱登山、滑雪、潜水、骑行等。
从Statista有关2011-2019运动相机出货量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美国的市场占比在逐步缩小,但是仍旧占据着全球50%的市场份额,而亚洲、欧洲的出货量在缓慢上升,并逐步趋于稳定。
不论怎么看,运动相机始终是一个小众市场。高清类运动相机市场也在趋于饱和。在这个时候,大疆仍然要与GoPro一较高下,不聚焦于自身强大的无人机业务,争夺品类市场龙头位置,难道真是为了报当年Karma无人机的“一箭之仇”吗?
答案显然不是。事实上,小众市场的布局从来就不是罕事。虽然基数小,增长空间不稳定,但小众市场的用户粘合度和边际利润却是很可观的。
将小众市场玩得风生水起的,比方有泡泡玛特这样的潮流玩具品牌,引领了盲盒营销的趋势,泡泡玛特2018年上半年营收达到1.61亿元、净利润达2109.85万元,相比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长1405.29%。
在潮流玩具的利基市场中,泡泡玛特成功打造了自己的IP和市场赛道。在这里,小众变成了新潮的代名词,从而令人趋之若鹜。
此外,曾经不被看好的智能音箱行业也在日益壮大,迎来了愈来愈多的明星品牌,比如小米、阿里、京东、亚马逊等,要在这个领域一较高下。
智能音箱从过去和现在来看,仍然属于小众市场范畴,市场的认知度需要进一步被打开。这样的小众行业逐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标志着新的市场风向正在来临。
一、为什么要拿下小众市场?
无可否认,进攻小众市场,是人口红利与流量红利衰减下的一种催生选择。越来越拥挤和饱和的所谓“大众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相比之下,小众意味着未被充分开拓的蛮荒与可塑。然而,我更认为小众市场的策略是公司主动出击的结果,是新的市场格局的探索。
1.“长尾效应”下的布局
正因为小众市场是新兴的,在消费者心目中,很大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这类的产品,以及何时会需要。这就给了品牌先入为主的可能。此时,品牌可以做到的是教育这个市场,培养用户的意识,渐渐发展为一种品牌习惯。
在用户心中,最成功给到他们这个小众市场知识和品牌意识的,
在武侠故事里,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体系的解说由“李平”之口娓娓道来。
01
大理寺官衙的一棵古树下,一位青衣书生正拿着一篇案牍在读。丝丝凉风吹过,腰间的半片古玉随风飘荡。
“启禀大人,您有一封来自蕊雪客栈的书信,落款是个红字……”
小吏双手捧着一封书信,恭敬地站在三尺开外。
“噢?快快呈上。”一听见来自蕊雪客栈,又是一红字,李平直接丢下了手头的案牍。
“来,给我。”李平嫌小吏呈得太慢,三步并两步奔到了小吏面前,一把抢过了书信。
“权限……”看着书信,李平低声嘀咕了一句。
疾步走回房间,速速起草了一封回信,仔细卷好,封好火漆后,递给在门口等待的小吏。
“用飞鸽回复,要快。”李平说。
“大人,这个不太……?”
“你不用担心,照我说的做就是了,没事。”
小吏领命前去。
“许久未见,不知道红姑娘如今如何,听说仰慕者甚重呢,即是红姑娘所托,还需做更好的准备才好。”想着这些,李平回到书桌旁,开始伏案书写。
蕊雪客栈二楼露台。
红姑娘取下飞鸽脚上的信件,抬手将信鸽放飞了回去。
“他同意了呢”红姑娘笑着扭头对旁边的木落说。
“你还真是会替他考虑,也算是一举两得吧。”木落微笑说道。
“终于可以把这半块玉佩还给他了,他这么重情重义,让人家压力好大……”红姑娘嬉笑着摇了摇手里的半块古玉。
“那可是人家为报救命之恩给你留下的好吧,也就你整天如此嫌弃……”木落微笑着摇头。
“举手之劳啊,其实完全不用的,而且也完全用不上呢,还得老念着如何把它还回去……”红姑娘一付碎碎念心不甘的表情。
木落微笑着不说话。
“如果其他人知道红姑娘还有如此小女儿的一面,估计都不敢相信吧。”木落默默地想。
02
八月初八。
“听说了嘛?今天似乎是一位大理寺大官来讲学呢。”一个摇着扇子,腰跨宝剑的书生洋洋自得的说道。
“红姑娘还真是手眼通天呢……啧啧啧……”一个消瘦老汉连声吧嗒。
“今天似乎要讲权限?这是什么鬼东西?”一个浓眉大眼的大汉奇怪地嘟囔道。
“你们懂什么,这可是律法底层的规则,你也不想想大理寺是干什么的,了解了这些规则,行走江湖岂不是快意很多?”
“这位姑娘说的不错,我看大家还是耐心等待着吧,来讲学的人中,又有哪次是让诸位失望的呢?”
“风公子说的有理。”众人纷纷附和。
“小姐,那人就是风公子,据说古道热肠,你说我们要不要……”二楼一位戴着斗笠的女客向旁边坐着的另一位女客说。
“再看看,先看看今天讲的是什么吧。”另一位女客回道,女客斗笠上的画字若隐若现。
只听外面一阵马嘶响起
本文从产品可用性、产品易用性和产品好用性等角度重新梳理用户体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互联网从业者,脱口而出的都是“用户体验”,已经变成了万能词汇。比如:
“产品没有用户——肯定是用户体验没有做到位,导致没有形成口碑;”“产品流失率高——肯定是用户体验没有做到位,导致用户进来就走了;”“产品不赚钱——肯定是用户体验没有做到位,导致用户都不想付费;”试想,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上来看,是真的这样吗?
聊用户体验的时候,首先要清楚这三个公式:
MVP+用户基本诉求=产品可用性产品可用性+X=产品易用性产品易用性+Y=产品好用性从这三个公式中来看,其中MVP、产品可用性、产品易用性和产品好用性这三个层面一定要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待。
在产品种子期阶段,首先让用户能先用起来,产品的过程一定是从不可见到可见的过程,要保证产品的可用性;(其中产品的初期版本就是MVP版本<满足产品不同用户的基础需求>)在产品成长期阶段,主要承担的是用户拉新留存促活,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以及能让用户在产品中留存,需要保证产品的易用性;在产品成熟期阶段,商业化的探索和整体布局,用户为产品付费,那么需要保证产品的好用性。那么,产品可用性、产品易用性和产品好用性以及X值、Y值分别代表什么呢?
John今天这篇文章想一起来聊下:
一、产品可用性——产品价值的核心
产品可用性是指能彰显产品价值,帮助用户解决最主要的痛点从而达到用户预期。
举个例子:电商平台是为了帮助用户和商家解决商品交易的平台。那么用户痛点和模块是怎么样的呢?John通过一个表来说明下:
所以当前的电商产品实际上是针对B端和C端用户的MVP版本。只能解决少部分用户需求。平台想要很好的满足80%的用户基本诉求,是非常难的。商品的分类选择、商品的优惠和商品的质量等都是用户的基础诉求。
因此从整体的产品价值上来看,要保证绝大多数场景下,用户在产品中能达到自己目的才算产品是可用的。当然用户反馈也是用户体验的一种。在产品可用性阶段更注重的是核心功能的完善,同时辅以用户反馈。
在用户任何场景中,首先要确保产品可用性,这是用户体验最基础的。产品都不能用,何来体验性?
二、产品易用性——产品价值的扩展
针对第二个公式中的“X”为“用户成本”,即:“产品可用性+用户成本=产品易用性”。
用户用任何产品完成任何任务都是需要成本的。如何降低用户的成本,提升用户幸福感,是产品易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