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数独和产品经理的工作有着相似之处——都在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容易能够从数独游戏的体验想到产品思维。笔者借此整理了自己的产品思维框架,遇到问题,先找问题的起点,还是问题的终点?
作者:阳仔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全文共 4127 字 2 图,阅读需要 9 分钟
—————— / BEGIN / ——————
这段时间沉迷数独游戏,在思绪不清以及疲惫之时开启一局数独,深深陷入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这让我很放松。
为了成功完成一局游戏,不断想办法推理、联想去找到答案,突然有那么一刻感觉,似乎和我平时的工作时很类似——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不断去想办法,从而也引起了我对工作思维的思考。
究竟产品经理的思维,抑或是产品思维是什么呢?
我开始问自己几个问题。
什么是思维?
对于思维的理解,我的定义是这样的:对于遇到的人或事,通过以往经验带来的行动形成的反馈。
思维面对的本质对象是人,而人的行动产生了很多思想和事物,我们对于这些思想和事物的理解以及行动产生的反馈便是思维。
就好像很多人总是很乐观,他觉得通过行动,能把不好的变成好的,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
所以,我的理解中,思维是可以塑造且自我发展的。
什么是产品思维?
作为产品经理,我更喜欢被称作产品设计策划人员。针对这一特定对象,我们也有着独特的思维;就好像我们开程序员工程师的玩笑,他们都是一根筋,呆呆的。
从产品经理工作的本质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能力,去创造一个能在人们遇到问题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的产品。
所以我认为产品思维就是解决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以下两点:
探索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不断发现问题、遇到问题并为人们解决问题。这个思维的具体体现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脑中不断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放弃,所以这个思维是执拗的。
面对问题,只有解决方案的好坏,而没有为什么无法解决。
当我回答了自己的这几个问题,却还有一个问题在困扰着我:为什么我需要产品思维?
想要做好一件事,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要专心、努力,但是这些大而泛的思想并无法直接为我的行动提供指引。所以,基于我所理解的产品思维,我开始为自己构建一个思路:一个在日常工作中帮助自己应对业务问题、情绪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思路。
以下是我想分享给你的一些想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行事规则,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三观。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每个人设计思路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产品。
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不同思维指引下的行动也会有不同的反馈。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核心下,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框架。
一、明确终点
屏幕里空白的格子与我对望着,我妄图寻觅每一个格子的真相,他们却极度隐藏自己的存在。当我与每一个你相见,我们相视一笑——我懂了,找齐81个你们(9*9数独),是我的终点。
让我们先远离数独的战场,听一个我遇到的故事:
小陈是公司的数据分析师,但是他需要访问多个后台,进行扫码,才能获取数据。这个过程十分消耗人力,小陈花了一个月时间和同伴研究出了解决方法,并得意洋洋地说着这件事。
所以这一个月你就只做了这一件事,对吗?我问道。
是的,我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小陈回答道。
为什么不把你的问题提交给技术部研究,并提交需求快速解决问题。我再次问道。
小陈没有再说话。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仅是早早就准备好营地与敌人对垒的持久战,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头痛且猝不及防的遭遇战。
不论是何种产品经理,都需要使用自己的产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两种情况:面对已知问题去探索方法,以及面对未知的问题去探索。
前者是我们通过已知的市场需求等行为去为用户打造产品;而后者就是在自己定义与创造需求间创造一个隐形问题的解决方案。
前者是显性地告知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但是后者需要预见性与经验去判断与创造。所以,我们会去探索、灰度测试。
在我的思维中,并不是遇到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而是会充分考虑以下两点:
问题是否值得我或者我的团队去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什么?
我所设计的功能点需要明确界限,就好像邮箱带有 @ 符号这种限制一样,必须明确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终点是什么。
明确终点,可以更合理地帮助自己评估与理解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思考解决方案。
例如市场中的超级APP,他们都是各自垂直领域的佼佼者,而不是横向的全能者。并非任何问题都值得去解决。
小陈这个问题值得解决吗?
十分值得。
但是这个问题不值得小陈去解决,他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就是他需要花费十分长的时间去探索,找到方法。而与技术部合作,一般来说会更高效。
面对问题的时候,只考虑了最终结果;但是没有充分考虑为解决问题付出的价值,往往会让自己忙得不可开交。
所以,在明确终点的过程中,会有四象限法帮助我们去判断问题的重要与紧急程度,合理安排任务。
对于问题的判断每个人准则不一样,但是在保证核心产品任务的基础上,必须要明确每一个问题的终点,并合理规划安排,并开始思考解决方法。
二、明确方法
在面对81个格子之时,我需要知道,我要如何推导才能找到你。
当我确认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后,自然就要开始思考解决方法。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为自己制定了以下三个准则:
以更高维度的思维去思考;以交换角色的方式去思考;以权衡利弊的想法去思考。
1. 以更高维度的思维去思考
以更高维度的思维去思考,于我而言,具体就是面对一个需求或是一个问题,从整个产品维度、从上级以及横向的思考角度去思考。
我和朋友们交流的时候,会经常听到一句话“这应该是XXXX的事情啊”。
还是小陈的例子:
他为运营部输出数据,但是有几次过程中因为大数据开发团队的BUG导致计算的数据有误。面对这个情况,小陈无视了错误的数据,并提交给了运营部。
在之后的总结中,他说校正数据正确性不是他的工作,他的工作只是提取与交付。
他的说法并没有错,但是工作不是以对错来划分的。
如果,小陈可以站在数据分析任务之上的角度来思考:这次的数据可以提供什么结果?结果可以帮助运营改善或解决什么问题?这个任务价值有多大?
那么,也许这次浪费时间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更高维度可以帮助在工作中掌握更多的信息,同时以宏观的角度去了解这个问题,去寻求帮助。
回到开始的那个故事:
如果小陈从他上级或是更高等级的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于扫码获取数据这个冗杂的流程,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就是寻求技术部帮助尽快找到优化流程的方法。
更高维度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比如你需要思考更多的相关问题,你需要联系对接更多的人,但是更高维度更能凸显你的价值并帮助你找到解决问题的高效方法。
只灌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而不去关注业务发展、横向思考的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需要他的范围很有限。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产品人员需要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正如前一点所明确的一样,我们要明确每一个问题的终点。
2. 以交换角色的方式去思考
在面对需求的时候,我曾经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经常只会去想技术开发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功能最后实现的价值,往往忽略了需求者的感受。
之前我规划问答论坛板块,当时我们采用的是默认按照提问时间排序帖子进行展示。然而,很快遇到问题,用户经常说忘记了自己回复了什么,或是被回复了什么问题,需要往回找。
当初我觉得以提问时间排序,可以刺激用户参与到问题的互动中来,而不是一直是老问题,降低他们的积极性。
但是对于提问者而言,除了通过自己的问题了解信息以外,他们还会去看其他的问题了解信息,或者自己去回答,此时他们也想知道最近有什么问题被回复了。
当我也扮演论坛中的一份子时,我才发现了问题所在。
用户的问题并不是默认的排序怎样,而是他们需要可以根据自己关注的重点去筛选问题。
作为设计者,我往往会期望用户以我设计的方式去行动。但是,真正换位到他的角度,可能感觉未必是最好的。
换位可以帮我们了解他人的问题,体验他们的问题,同时拓展自己的局限。
比如运营总是在催你上功能,但是他什么一直催?于他而言,这个功能也许能促进用户增长;于你而言,你觉得有更值得开发的功能。
所以,当你了解到这是各司其职产生的矛盾之时,是否可以更加和善地与运营人员沟通并讨论问题呢?
3. 以权衡利弊的想法去思考
权衡利弊,是我几年的工作中感受最深的一点。
这里的利弊可以是时间、金钱,也可以是情绪、近远期收益。
有时候被人催着烦的时候,你是否会情绪不佳地回应。之后你回忆起来,感觉自己根本不应该这么做,得不偿失。
在更高维度来思考问题,面对情绪问题,我会告诉自己情绪会让我自己做的事有弊无利。所以,这个时候我会努力想办法做情绪管理。
权衡利弊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行为,但是我会结合另外两点准则,去综合思考。
这是一个刻意的过程,我逐个通过三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得出结论,去指引我行动。
三、明确起点
当我找到最后一个你,我知道下一次的旅途依然如此艰辛,那么请让我记住这次的磨砺,再次出发。
是的,在我的思维里,明确起点是最后一步。
遭遇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要如何解决、明确结果;然后再想到自己为什么遇到了这个问题。
这是明确起点的第一个含义。
而第二个含义,则是总结。
我需要知道这一次的问题所在、整理、总结,我用过什么方法,我如何解决了问题。
我会去换位体验不同角色,体验我所设计的功能,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在这个结果之后再想一下,我这么做会更好吗?
重新回到起点,这个问题的起点真的是如此吗?
明确问题的源头,更容易防范于未然。毕竟人生中的每一段回忆,都值得铭记呐。
四、最后
我会去刻意练习,不断重复以上的步骤,也会刻意去找机会体验,不断完善以上的步骤。
在上文思维的指引下,我不断练习,不断熟悉,直到融入我的生活中,成为我的习惯。
有时我也在想:科研人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也在发现问题,查询文献,实验,分析结果,总结——依次往复,这不正是产品经理吗?
或者说,各行各业中都存在着产品经理。我们都在“解决问题”这个思维的引导下,不断成长着。
81个格子找到了各自的归属,一局数十分钟的思考,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带来帮助,找到属于你的思维。
没有帐号? 现在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