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人呢人都是产品经理

人呢人都是产品经理    2019-08-01 11:45:10    11    0    0

本人在美国读书4年,在硅谷科技公司工作4年。可以算得上一个资深海归。几年后我选择了回国加入国内互联网的大潮,许多人非常不理解我的行为,为什么要选择回国?

每天早上9点起床,一看早上没有会议,继续刷半个小时手机;懒懒散散地开着车到公司已经快十点了,慢慢吃个有机的健康早餐;点开邮箱,看一下任务列表,刷刷刷开始工作。

午饭时间和同事们聊聊股票,聊聊下周去哪爬山滑雪。下午回到工位,看看手上的活,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升职,盘算怎么样做出更大的impact。

一转眼晚上下班,堵在101高速上,耳边放着迷离的音乐,看着朦胧的灯光,你渐渐陷入了沉思…

硅谷的互联网人生活是许多人羡慕的,没有996的体制,没有帝都的雾霾,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得很安逸。

但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背后依然有一大群人,有着一颗想回又不敢回国的心。

我身边的硅谷人,大部分都就职于Google,Facebook,微软,亚马逊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他们大部分有着很高的学历背景(清北上交复旦),也都十分有才华。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在从事着与其能力相比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有个朋友曾经是学校绩点排名第一的学霸,却在公司里写着测试用例;清华的本博高材生,也是在每天在改着报错页面的UI代码……许多朋友在和我抱怨得不到成长的同时,每天依然做着重复的工作。

其实国内互联网近几年的快速崛起,潜移默化地撩拨着许多硅谷人的内心。大家都知道国内发展得很快,国内或许对国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担心着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态势环境,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国内的企业文化环境,担心失去美国的各种福利。

当然每个人选不选择回国,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此文希望以比较中立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些共性问题的本质,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认知。

为什么Facebook,Google这些大公司愿意请“高材生”做“简单活”?

上文提到,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人才战略决定了他们要尽可能在市场上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但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做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就注定了一些人才需要做一些与能力不相匹配的“简单”工作。但是算下来公司ROI依然是正向的,因为这些公司的边际效益很高。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Facebook负责改造一个非常简单的二级页面,这个事情假设能影响到1%的DAU用户,以Facebook的体量,就算只有1%,也切切时时每天影响了上千万的互联网用户。

产出的价值真真切切为公司